[发明专利]铜合金绞线及其制造方法、汽车用电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10171.5 | 申请日: | 2015-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29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启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C22C9/00;C22C9/02;C22C9/04;H01B1/02;H01B5/08;H01B7/00;H01B13/00;C22F1/0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熊传芳,苏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及其 制造 方法 汽车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绞线及其制造方法、汽车用电线,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汽车用电线的导体的铜合金绞线及其制造方法、汽车用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导体和覆盖于导体的外周的绝缘体的汽车用电线。作为上述导体,通常使用绞合多根由铜合金构成的单线材而成的铜合金绞线。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轻量化而要求使汽车用电线轻量化。作为用于实现汽车用电线的轻量化的方法,已知有例如使导体细径化的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汽车用电线的导体的绞线的截面积为0.22mm2以下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该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对Mg、Ag、Sn、Zn等添加元素的含量被限制为小于1质量%的铜合金材料以99%以上的冷加工度实施拉丝加工而形成单线材;及将多根所得到的硬质的单线材进行绞合而形成绞线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现有技术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改进。即,如果使导体细径化,则构成导体的每一根单线材的线径变细。因此,导体的强度下降。为了避免导体强度下降,也有增加向铜合金中添加的添加元素的含量的方法。但是,当添加元素的含量共计达到1质量%以上时,铜合金材料的加工性会大幅地下降。
因此,以往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通过使用添加元素的含量被限制为小于1质量%的铜合金材料,来确保拉丝加工性。另外,以往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通过对上述铜合金材料以99%以上的冷加工度实施拉丝加工,来实现提高单线材强度。并且,以往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多根确保了强度的单线材在保持硬质的状态下进行绞合而形成绞线材,来实现提高得到的铜合金绞线的强度。
然而,由于以往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是对硬质的单线材进行绞合,因此绞线加工性较差,有时无法进行绞线加工。另外,即使能够进行绞线加工,在绞线加工时也容易产生断线。另外,所得到的铜合金绞线虽然确保了强度,但伸长率较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作出,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绞线加工时的断线次数,且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伸长率的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另外提供一种绞线加工引起的断线较少且强度及伸长率良好的铜合金绞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上述铜合金绞线用于汽车用电线的导体,上述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工序:
形成铸材,上述铸材具有含有共计为1.0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的从由Fe、Ti、Sn、Ag、Mg、Zn、Cr及P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添加元素并且剩余部分由Cu及由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化学组分;
对上述铸材实施塑性加工而形成延伸材;
对上述延伸材实施拉丝加工而形成中间线材;
对上述中间线材实施退火;
对实施了上述退火的中间线材以冷加工度为77%以上且小于99%的范围的方式实施拉丝加工而形成单线材;及
将多根上述单线材进行绞合而形成绞线材并对该绞线材实施热处理,或者对上述单线材实施热处理并将多根实施了该热处理的单线材进行绞合而形成绞线材。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铜合金绞线,通过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而得到,上述铜合金绞线的特征在于,
拉伸强度为450MPa以上,伸长率为5%以上。
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用电线,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铜合金绞线和覆盖于上述铜合金绞线的外周的绝缘体。
发明效果
上述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工序。因此,根据上述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由具有特定的化学组分的软质单线材构成的铜合金绞线,上述特定的化学组分以特定的范围含有上述特定的添加元素。因此,上述铜合金绞线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伸长率的铜合金绞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101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接口在线支付技术
- 下一篇:输送机送料口清扫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