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溅射靶及溅射靶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02219.8 | 申请日: | 2015-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7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3C14/34 | 分类号: | C23C14/34;H01L21/2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18 | 代理人: | 朴圣洁,王珍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溅射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靶破裂,降低溅射时的异常放电,而且能够稳定地高速成膜,以硅(Si)为主要成分的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4年4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4-85233号及2015年3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5-56107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为了形成硅(Si)膜、硅的氮化物膜、或硅的氧化物膜,通常使用硅(Si)溅射靶。Si膜是使用Si溅射靶而直接成膜,但形成硅的氮化物膜或硅的氧化物膜时,一般使用Si溅射靶,在包含氮、氧的气氛下使用反应性溅射技术而成膜。
为了形成这些膜,一般使用晶体Si溅射靶(单晶或多晶的Si溅射靶)。晶体Si溅射靶具有纯度高且容易获得等优点,但存在溅射时容易破裂,并且成膜速度非常慢等问题。
因此,提出了通过晶体Si溅射靶的热处理及化学蚀刻处理而实现成膜速度、耐破裂性的提高(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提出了为了实现成膜速度、耐破裂性的提高,使用Si粉末制造Si的烧结体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3等)。通过该制造方法,能够得到烧结体密度为99%以上的高密度溅射靶。
另外,提出了由Si、以及Mo、W、Ti、Nb、Cr、Ta的高熔点金属群的硅化物构成的溅射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4)。并且,提出了通过喷镀法,利用含有原子序号为11以下的金属的金属硅形成靶材,制造降低靶材的电阻率且具有导电性的Si溅射靶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68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19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54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173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007218号公报
根据在上述专利文献2、3提出的溅射靶的制造方法,能够获得烧结体密度为99%以上的高密度溅射靶,但是在使用所获得的溅射靶的溅射成膜中,其成膜速度与晶体Si溅射靶没有差别,仍然存在溅射时容易破裂的问题。
并且,根据上述专利文献4,提出了以Si为主要成分,并添加由Mo、W、Ti、Nb、Cr、Ta构成的高熔点金属群的硅化物的溅射靶,但有关该溅射靶具有以下问题。
i)若依照具有从烧结至冷却的一般的制造,则其工序变得复杂,由于添加高熔点金属容易产生应力,并产生残余应力,在烧结体容易产生裂缝。并且,在高功率密度下直流(DC)溅射成膜时容易破裂。
ii)为了确保溅射靶的导电性,硅只能添加至97重量%,若添加其以上,则导电性消失。因此,无法制作硅添加量为97重量%以上的溅射靶。
iii)由于使用高熔点金属,因此无法适用于使用喷镀法的靶制造方法,无法制造圆筒型溅射靶等平板形状以外的溅射靶。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通过喷镀法制造具有导电性的Si溅射靶的方法,但在此,由于未展开添加原子序号为11之后的金属元素,因此无法解决使用该Si溅射靶溅射成膜时,成膜速度慢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溅射靶的抗折强度而抑制易破裂,降低溅射时的异常放电,而且,能够稳定地高速成膜的以Si为主要成分的溅射靶。
本发明人等得到如下研究结果:通过在Si溅射靶添加Ni或Al、及B或P,能够轻松地实现低阻化,进而,能够提高溅射靶的强度。
本发明中确认到通过在Si溅射靶添加Ni或Al、及B或P,溅射靶低阻化,能够适用于直流(DC)溅射、中频(MF)溅射,且能够实现溅射成膜的提高,并且溅射靶的抗折强度提高,能够制作在机械加工时,进而在溅射时耐破裂性优异的溅射靶。
由此,本发明从上述研究结果获得,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采用了以下结构。
(1)本发明的溅射靶,其特征在于,是含有0.5~10at%的选自Ni及Al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及0.01~10000重量ppm的B或P,剩余部分由Si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烧结体,所述烧结体的体积电阻为10Ω·cm以下,并且,理论密度比为85%~99%,抗折强度为65N/mm2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22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