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102425.X | 申请日: | 201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41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彭锃琳;马士全;汪恒;黄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9/06;E02F9/20;E02F7/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遥控 渠道 污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装置涉及一种农田水利除污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是指处理污水所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如果不加处理的任意排放和投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渠道中的污泥淤积河床、严重污染水体。为了能够提高水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定期对渠道污泥进行清理。而现今除污泥的装置主要为除泥船,但除泥船成本较高,需要的人力也较多,而除污泥效率较低。为了能够降低除污泥的成本,实现更加高效智能地清除渠道底部污泥,急需一种智能新型的渠道除污泥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通过控制人员简单的遥控指令,实现系统直接进入水下作业铲除污泥,更加智能、高效的渠道遥控除污泥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包括架体、位于架体前部可拆卸式的铲头、位于架体上部的污泥收集箱、位于架体下部起支撑和动力作用的履带式推进器、以及电路模块;所述铲头与架体之间还设有可调节铲头角度且带压力传感器的液压调节器,所述铲头污泥收集箱之间设有可传送污泥且带驱动电机的污泥传送带,所述履带式推进器包括用于行走的履带和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有兼具有天线功能的进排气管,其管口有一定高度且竖直设置,所述履带和发动机通过齿轮传动相连;所述电路模块包括与发动机相连的蓄电池、控制污泥传送带速度的传送带电路、履带式推进器电路、检测各传感器的检测电路、接受无线信号并控制其他电路的遥控电路和遥控本装置的遥控器,所述进排气管作为天线与遥控电路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的污泥收集箱和架体之间可拆卸式相连且设有带压力传感器的液压式固定栓,所述污泥收集箱上部设有方便吊装的更换环,这样在污泥收集箱收集满污泥后,可以用吊车将污泥收集箱吊起来更换掉。
作为优选,所述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的污泥收集箱向后倾斜且其内表面光滑,污泥收集箱上表面为可折叠网状护栏。
作为优选,所述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的履带式推进器的发动机的油箱设有液位传感器,当发动机没油时,可以及时知道,并对本除污泥装置加油。
作为优选,所述一种遥控渠道除污泥装置的污泥传送带与铲头同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中大型渠道除污泥,适应于水下作业,能够全面有效地清除渠道污泥。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铲头1,液压调节器2,污泥传送带3,污泥收集箱4,履带式推进器5,污泥收集箱后部6,电路模块7,更换环8,进排气管9,液压式固定栓10,蓄电池11,传送带电路12,履带式推进器电路13,检测电路14,遥控电路15,遥控器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装置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架体、前置的铲头1、履带式推进器5、污泥传送带3、污泥收集箱4以及在履带推进器5和污泥收集箱4之间的电路模块7。铲头1为可拆卸式铲头;铲头1在架体固定处设有带压力传感器的液压调节器2,实现对铲头1倾斜角度的调节,从而实现对污泥铲除深度的控制;所述的铲头1上部紧连着与铲头1同宽的污泥传送带3,将铲起的污泥向上方传送,污泥传送带3采用电机驱动,电机部分保持良好的密闭性。
所述传送带3上方为污泥收集箱4的入口,污泥收集箱4设有污泥收集箱后部6,污泥收集箱4向后倾斜,内部下表面光滑,有利于污泥滑入收集箱的后部;污泥收集箱4上表面为可折叠网状护栏,一方面防止收集的污泥被水冲出,另一方面有效减小行进过程中水的阻力;污泥收集箱4用带压力传感器的液压式固定栓10固定在所述架体上方,污泥收集箱4上方有更换环8。
所述履带式推进器5设于架体下方,采用防水式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通过齿轮驱动履带,同时柴油机能够有效发电,将电能存储在电路模块的蓄电池11中;发动机设有兼具天线功能的进排气管9通到水面外,保证柴油机能够在水下工作;履带式推进器5的履带分为左侧履带和右侧履带,采用履带有效增大与水底的接触面积,使得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抓地力,同时能够适应水下复杂的环境,通过控制两侧履带的转速来实现装置的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24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