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加热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2801.9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2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黎进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进荣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7 | 代理人: | 范建国 |
地址: | 525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炊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加热炊具。
背景技术
人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各种电热炊具,传统的电热炊具如豆浆机、 养生壶、电热锅、电饭煲、压力煲等。无论是哪种电热炊具,在加热过程 中,由于现有的电热炊具的电加热装置本身发热并不均匀,一般都只能对 锅体或内胆的底部进行局部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使热量集中在锅体或内胆 的底部,会导致锅体或煲体的底部受热不均匀,不仅使热量没有得到合理 的利用,而且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容易出现生熟参半、烧糊等现象,影响烹 饪效果。为此,如何设计一种加热均匀,更加节能的电热炊具早已成为人 们值得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 结构简单,加热均匀,热效率高的电加热炊具。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电加热炊 具,包括壳体及其内设置的容腔、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的 底部和/或电加热装置内设置有导热结构,导热结构中含有导热媒介层。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导热媒介层为固态的导热媒介材料 层,采用超导热材料。
所述导热媒介层为通过加热变成高温气体的导热层。
所述导热媒介层采用液态的导热媒介材料,导热结构中留有供导热媒 介材料汽化膨胀的空间;或是设置有排气阀,供液态导热媒介材料充满导 热结构时,能将膨胀气体排出。
所述导热结构包括设置在容腔底部的密封腔一,导热媒介层封装在密 封腔一内。
所述导热结构为容腔底部设置的与外界连通的气体通道的腔室,导热 媒介层设置在腔室内。
所述电加热装置采用电热盘的形式,导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电热盘内的 密封腔二,导热媒介层封装在密封腔二内。
所述电加热装置采用光波管的形式,导热结构包括设置在光波管上方 的密封腔三,导热媒介层封装在密封腔三内。
所述电加热装置采用稀土厚膜电热元件的形式,导热结构包括设置在 稀土厚膜电热元件中的密封腔四,导热媒介层封装在密封腔四内。
所述电热盘的边缘向上弯折延伸,形成包裹加热容器侧壁的电加热 部,密封腔二随电热盘的弯折相应的设置有容置导热媒介材料的弯折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炊具的加工食物的容腔底部,或是在电加热装置中 设置导热系数高的导热媒介,通过加热的方式使导热媒介蒸发,从而均匀 传递热量至加工食物的容腔表层,实现均匀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容腔3、电加热装置4、导热媒介层 5、密封腔一6、腔室6-1、气体通道7、密封腔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加热炊具,包括壳体1及其内设置 的容腔2、电加热装置3,在容腔的底部设置有导热结构,导热结构中含 有可通过加热变成高温气体的导热媒介层4。其中,导热结构包括设置在 容腔底部的密封腔一5,导热媒介层4封装在密封腔一5内。值得注意的 是,所述密封腔一5可以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多种容腔内,以电饭煲为例, 密封腔一5可设置在内胆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放置内胆的外部腔体底 部。本实施例中,导热媒介层中的导热媒介采用的是液态导热材料,如导 热油。该导热油为现购产品,如采用X6D-280、X6D-310或X6D-320规格 的导热油。当采用液态导热材料时,密封腔一5中有供导热材料汽化膨胀 的空间,一般情况下该空间占密封腔一的容积的5%以上,本实施例是占 40%,使导热媒介汽化后有一定的膨胀空间,防止爆炸。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结 构为容腔2底部设置的与外界连通的气体通道6-1的腔室6,导热媒介层 设置在腔室内,导热媒介采用水,该结构可以及时补充导热媒介,维持锅 体的良好的均匀的加热性能,考虑到水受热蒸发速度较快,因此,该腔室 的容积要比实施例1中的密封腔大,导热媒介占腔室的容积为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进荣,未经黎进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28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