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萎凋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00054.4 | 申请日: | 2015-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1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强;操君喜;陈维;马成英;苗爱清;庞式;孙世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园园;万志香 |
| 地址: | 51064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萎凋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萎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萎凋槽。
背景技术
萎凋是将采收回来的鲜茶叶放于通风处摊晾失水,使叶片变软韧性增加, 同时汁液浓缩促使内涵物质转化,为后面的加工奠定基础,是红茶加工过程中 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
萎凋方法: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和萎凋机萎凋等3种方法。自然萎凋包括 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目前多采用日光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萎凋适度判别方法:手捏柔软如棉,紧握成团,松手不弹散,嫩梗折而不 断;眼观叶面光泽消失,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无枯芽、焦边、泛红;鼻嗅青 臭气消失,发出轻微的清新花香。
萎凋的好坏,无论是对后续加工,还是成茶的品质均有很大的影响。萎凋 过度(失水过度)会导致萎凋后茶叶叶质过硬,揉捻时出汁较少,细胞难以破 损,影响发酵;若萎凋不足(失水不足)会导致揉捻时叶片断碎,茶汁溢出过 多,成茶滋味较淡,带青气较重;因此如何准确判断萎凋适度对红茶制作十分 关键。
萎凋槽萎凋是现时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萎凋方式;茶叶被置于萎凋槽上, 通过鼓风带走鲜叶中的水分,从而达到萎凋的效果。与传统的自然萎凋相比, 萎凋槽萎凋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天气条件的影响,也降低了劳动强度;但在萎 凋适度的判断上仍依赖于人工,暂未实现智能化。
现有技术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
(1)现时茶叶萎凋程度的判断主要是靠人为的感官判断、设备的工作时间 或测定茶叶的含水量几种方式。感官判断容易因不同的人经验不同、判断不一 致而造成茶叶萎凋程度达不到技术规程需要;设备(主要是风机)工作时间判 断容易受到茶叶的摊放厚度、天气的变化(温湿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而有误 差;水分测定的方式容易因取样误差造成数据误差大,而且水分测定的时间比 较长,不利于应用实际生产。现在的萎凋设备的专利主要是在温度控制方面, 没有涉及到如何达到判定萎凋程度的设计,不利于红茶萎凋工序的自动化。
(2)现在的萎凋设备都是靠技术人员既往经验通过感官判断萎凋程度,萎 凋适度的判断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人工判断萎凋适度需要经验的积累,无法短时间内学会,对于没有制 茶经验或制茶经验不多的人而言难以实施。
(4)为准确判断萎凋适度,在萎凋期间需多次查看叶片的情况,这在实际 操作上比较消耗劳动力。
(5)也有应用水分快速测定的专利,但水分快速测定仪仍需要20分钟左右 的时间,且与传统水分测定数值有一定的差距(偏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自动判断萎凋终点的智能萎凋 槽。
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萎凋槽,包括槽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槽体一端的鼓风机,所述槽体 下方设有称量装置,所述槽体上设置有萎凋帘,所述萎凋帘位于所述鼓风机上 方,所述槽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称量装置以及所述鼓 风机电连接,当所述称量装置称量到放置在所述萎凋帘上的茶青重量减少达到 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鼓风机停止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槽体为长条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称量装置底面设置有一个以上与地面接触的称 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萎凋帘为水平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萎凋帘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体的侧壁凸出所述萎凋帘的表面在两侧形成 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称点分别设置在所述称量装置的各个角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称点还设置在所述槽体的中间部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所述茶青初始重量的49~5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体上设置有控制面板,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较现有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智能萎凋槽设置有称量装置,可实时监测茶叶在萎凋过程中 的质量变化;称量装置带质量感应断电设计,并与萎凋槽的鼓风机电源连接; 当槽中茶叶的失重量达到预设值时,断开风机的电源停止鼓风达到自动判断萎 凋终点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0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加工的匀叶装置
- 下一篇:业务数据映射和解映射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