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翻转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50819.4 | 申请日: | 2015-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1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何婷;朱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源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3/20 | 分类号: | H01R43/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12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翻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组装设备的辅助装置,尤其是一种配合自动排插机使用的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元件是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而电子元件中的各种连接件通常是由端子和胶芯组成,端子是蓄电池与外部导体连接的部件。电工学中,端子多指接线终端,又叫接线端子,种类分单孔,双孔,插口,挂钩等,它们的作用主要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在使用之前,需要对端子和胶芯进行连接组装,现有的连接机存在组装繁琐、组装杂乱等现象,如现有的连接机大多未采用载具、夹具对端子和胶芯进行组装,造成效率低下等现象,现在需要各种装置来配合排插端子和胶芯的排插工作。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申请号为“201520330495.4”,名称为“一种齿轮翻转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翻转装置,其利用齿轮和齿条相互啮合,并通过气泵控制实现翻转。虽然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该装置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具体体现在L形板的翻转利用的是气泵的伸缩和齿轮组的啮合实现的,因此L形板的翻转角度与气泵的运动行程有直接关系,当长时间工作时,由于气泵本身密封的缘故,气泵容易发生精度下降的情形,从而造成L形板翻转角度改变而影响了使用。此外,由于齿轮啮合也存在精度问题,尤其是正反转变化时的啮合间隙问题,使得L形板在翻转时会有短暂的滞后效应,同样不利用自动控制甚至影响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急需实用新型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翻转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精度较高的一种翻转装置。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翻转装置,包括支座,支座上顺次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安装有电机,电机的主轴上安装主动齿轮;第二支架上转动安装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啮合;还包括连杆和摇杆,连杆的头部通过第一销轴与从动齿轮的一侧壁铰接,尾部通过第二销轴与摇杆的头部铰接;摇杆的尾部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三支架铰接,摇杆的杆身上设置有横板;第一销轴与从动齿轮的中心距小于摇杆的长度,摇杆的长度小于连杆的长度;从动齿轮的齿数大于主动齿轮的齿数。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延时控制装置,延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限位开关、第二限位开关和时间继电器;第一限位开关和第二限位开关分别设置在横板转动时的两个极限位置处,第一限位开关、第二限位开关和时间继电器分别与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延时控制装置,延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红外线探头、第一红外线探头和时间继电器;第一红外线探头和第二红外线探头分别设置在横板转动时的两个极限位置处,第一限位开关、第二限位开关和时间继电器分别与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的齿数比为:n从动齿轮:n主动齿轮=5~10:1。
本实用新型中,横板上开设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中,横板上设置有两个滑轨,滑轨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滑槽,滑轨通过安装孔固定在横板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采用曲柄连杆结构取代齿轮齿条,消除了正反转切换问题,从而避免了因啮合间隙而导致的误差,大幅提高使用精度。
2、通过位置检测装置并辅以延时功能实现停车、翻转、复位工序的自动化控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3、大齿比能够使齿轮的转动更加稳定,并使其具有较大的扭矩以完成横板的翻转和物料的承载。
4、滑轨能够固定不同夹具,以适应不同物料加工过程中翻转应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横板翻转到水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横板翻转到竖直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座;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第三支架;5主动齿轮;6从动齿轮;7连杆;8摇杆;9第一销轴;10第二销轴;11第三销轴;12横板;13滑轨;14第一限位开关;15第二限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源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源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508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制板插针压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两用电动车电池连接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