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C型翻转和曲柄摇杆振动分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30704.9 | 申请日: | 2015-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1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群;杨金堂;陈展;柯昌美;王宏旭;万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琳萍 |
| 地址: | 5578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翻转 曲柄 摇杆 振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铅酸电池中的电池槽回收再利用领域,是用于对废旧铅酸电 池的电池槽拆解分离的新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传统的铅酸电池槽回收再生行业主要采用“先混后分”的回收方式,可以经 过一系列工序得到铅锑合金、塑料、铅膏、隔板纸、铅钙合金、硫酸等有用资源,但这种传统 的回收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回收方式是首先用破碎机集中破碎的方法对电池进行回 收预处理,利用大功率破碎设备破碎后的电池各部分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塑料槽体中含 有单质铅及铅化合物的碎屑,而铅中有混入铜、铁等杂质,这都增加后续回收难度和成本, 并影响回收产品的纯度,使整个再生回收过程存在回收率低、回收难度大、回收成本高等问 题;而破碎过程中流出的稀硫酸液一方面极易带入后续其他设备中,对设备造成损害,另一 方面流出的稀硫酸液和破碎过程中形成的酸雾很大一部分会泄露到周围环境中,对环境造 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并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使用大功率破碎设备会增加回收过程对 能源的需求,不利于节省成本和贯彻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
相对这种比较粗放的回收方式,现在也有相对较先进的的方法,即对电池先进行 上盖及极板切割再进行分离的“先切再分”的方法,但切割之后多用人工分离或转移到其他 设备进行分离。对于人工分离的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已切割过的废旧铅酸电池中重金 属和硫酸液对工人身体有极大的危害;对于转移到其他设备在处理的方式,则会因为转移 的过程不合理而增加处理的工序,并降低效率,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已有的回收方式所暴露的种种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 实用方便的C型翻转和曲柄摇杆振动分离装置,用于铅酸电池中的电池槽回收处理的分离 过程,能提高槽体和极群组的塑料、铅合金、铅化合物和稀硫酸液回收利用率,减少回收过 程中对工人和环境造成危害,降低回收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C型翻转和曲柄摇杆振动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C型槽翻转装置、曲柄摇 杆振动分离机构以及机架三部分;所述C型槽翻转装置为悬空设置在机架上的C型槽,C型槽 包括径向内圆面、径向外圆面、径向内圆面和径向外圆面两侧的轴向端面以及作为下方水 平出口的过渡槽壳,C型槽轴向宽度和径向深度能够根据电池槽的外壳尺寸类型调整;C型 槽的上端设置水平开口,径向外圆面从C型槽上端延伸到竖直切面处与同一弧度的圆弧滚 筒状C型槽底面对接,圆弧滚筒各滚筒间隙设置且在该圆弧滚筒下方设置酸液收集装置;圆 弧滚筒由动力机构驱动;圆弧滚筒沿C型弧面延伸到下方水平方向与C型槽水平出口过渡槽 壳底部对接;过渡槽壳与曲柄摇杆振动分离机构的分离槽进口间歇性水平对接;C型槽所有 部件均进行耐酸处理;
曲柄摇杆振动分离机构的分离槽为长筒状槽,长筒状槽整体形成曲柄摇杆机构的 摇杆部分;分离槽包括水平设置的分离槽顶板,分离槽顶板之间前后平行的竖直两侧面,分 离槽底部设置具有间隙的分离槽滚筒与过渡槽壳底面直线对接;所述曲柄摇杆机构由另一 动力源驱动而使得分离槽整体上下振动;分离槽下方设置极群收集装置;分离槽末端的出 口下方设置塑料槽体收集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C型槽自带轴向调整装置和径向调整装置,轴向调整装置与 C型槽的一个轴向端面连接且能够带动该轴向端面轴向移动调整C型槽轴向宽度,径向调整 装置与所述径向内圆面固定连接且能带动该径向内圆面径向移动调整C型槽径向深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渡槽壳具有水平上盖和两竖直平行的前后侧壁,过渡槽壳底 面安装有过渡滚筒;在电池槽需要传送的瞬间,所述过渡滚筒分别与圆弧滚筒和分离槽滚 筒直线对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C型槽的径向内圆面和能够轴向活动的轴向端面结合部位为锯 齿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07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成组结构
- 下一篇: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