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69653.3 | 申请日: | 2015-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2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海洋塑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7/08 | 分类号: | B29C4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 地址: | 63615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pvc 塑钢 门窗 型材可 焊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产品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生产的PVC塑钢门窗型材所执行的国家标准是:《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GB/T8814-2004,该标准要求主型材的焊角的平均应力≥35Mpa,试样的最小应力≥30Mpa。
然而,利用现有技术生产的PVC塑钢门窗型材焊角平均应力的范围为32-37MPa,低于35MPa的型材所占比例高达24%,由于塑化度不高导致型材承受不了那么高的应力,出现型材焊脚断裂,也就意味着每月由此造成的废品率高达24%,经济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能够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的塑化度以及焊角的平均应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包括同轴连接的合流芯、第一过渡套和模具,在所述第一过渡套与所述模具之间同轴连接有第二过渡套。
优选的,在上述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中,所述第二过渡套与所述第一过渡套之间为可拆卸式的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中,所述第二过渡套的截面形状为环形。
优选的,在上述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中,所述第二过渡套的截面的内径为60毫米,外径为90毫米。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由于在所述第一过渡套与所述模具之间同轴连接有第二过渡套,就能提高塑料在挤出机内的摩擦力和压力,通过挤压发热提高PVC的塑化度,从而能够增加焊角的平均应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以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的塑化度以及焊角的平均应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同轴连接的合流芯1、第一过渡套2和模具3,在所述第一过渡套2与所述模具3之间同轴连接有第二过渡套4。
塑钢门窗主型材焊角的受压弯曲应力δc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δc=Fc×[Ca/2-l/21/2]/2W
式中,δc为受压弯曲应力,单位为兆帕(Mpa);Fc为受压弯曲的最大值,单位为牛顿(N);a为试样支撑面的中心长度,单位为毫米(mm);e为临界线与中性轴的距离;W为应力方向的倾倒矩e/I,单位为立方毫米(mm3);I为型材横断面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4)。
在未加第二过渡套之前PVC的塑化度为59%~63%,而增加第二过渡套后PVC的塑化度达到62%~67%,可见通过增加第二过渡套4,使PVC的塑化度提高3%至4%,增大了上式中的Fc值,从而为提高主型材的焊角平均应力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第一种提高PVC塑钢门窗型材可焊接性的装置,由于在所述第一过渡套与所述模具之间同轴连接有第二过渡套,就能提高塑料在挤出机内的摩擦力和压力,通过挤压发热提高PVC的塑化度,从而能够增加焊角的平均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海洋塑胶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海洋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9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距离螺杆
- 下一篇:一种粉末涂料连续化生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