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及笔记本电脑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33539.8 | 申请日: | 2015-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7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于颖;朱信双;罗齐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G06F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郭迎侠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移动 设备 结构 笔记本电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硬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当今的智能移动设备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的设计趋于轻薄,这就要求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上的原有各零部件需要符合整体设计效果而改变原有结构。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上的网口通常需要占用较大空间,使得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不能实现轻薄设计的一个因素,这就急需改进网口的原有结构,现有的箱子式的标准网口其四周结构是固定的,为了实现水晶头的插接,使得其无法缩小,过大的体积和厚度导致占用了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很大空间,使得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很难实现轻薄化,为了解决此问题有人提出了半开式弧形网口设计,但此设计网口体积还不够小,厚度还不够薄,且网口上的扣盖不方便使用。总之,在现有技术中网口的结构无法实现缩小体积,减少占用的空间,从而限制了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的整体轻薄外观设计,用户体验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使得该网口结构能够灵活拉伸或压缩,使用该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的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实现轻薄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用于插接网线的水晶头,包括上盖、推拉机构和用于连接所述水晶头中的导线的多根金属条;
所述金属条设置在所述上盖正对的智能移动设备的外壳上;
所述推拉机构连接于外壳和所述上盖之间,用于推动上盖远离所述外壳,使所述上盖与多根所述金属条之间形成用于插接所述水晶头的插口;并能够拉动所述上盖向所述外壳合拢。
作为优选,所述推拉机构包括多个连杆机构,每个连杆机构均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自由端铰接在所述上盖上;
所述第二连杆的自由端铰接在所述外壳上。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上开设有槽口,多个所述金属条设于所述槽口的底面上,多个所述连杆机构安装于所述槽口的外沿且所述上盖平行于所述槽口的底面,使得所述水晶头能够插接于所述上盖与槽口的底面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凸点或凹点,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当所述上盖下降使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叠合时与所述凸点或凹点相卡接的凹点或凸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铰接的铰接端分别设有相互配合限定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相对转动角度的凸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上的凸条为弧形板,该凸条伸出所述第一连杆并包围在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端外;所述第二连杆上的凸条也为弧形板,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端。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朝向所述金属条的一侧上对称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水晶头的两个网口固定挡板;所述上盖远离所述水晶头插入的一边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水晶头的网口止挡板。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板连接在所述外壳上。
作为优选,所述槽口为矩形,所述连杆机构为四个,四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槽口的四个角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智能移动设备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下,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在使用时能够被提拉而形成插口,使水晶头能够插入,在收纳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结构时,其能够被压缩以缩小体积,从而节省了空间,使得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实现轻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的智能移动设备网口的上盖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盖11-网口固定挡板12-网口止挡板
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31-凹点
4-固定板41-螺丝5-第一转轴
6-第二转轴7-第三转轴8-金属条
9-外壳91-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335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