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基坑内支撑板带式转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0511.2 | 申请日: | 2015-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7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友;温喜廉;廖志三;王立衡;黄建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国钊 |
地址: | 51007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支撑 板带式 转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基坑内支撑板带式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也随着增加,有些地下室埋深达20米以上,基坑深度的不断增加对基坑支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确保深基坑支护的可靠性成为施工过程的关键。内支撑作为常见的支护形式的组成部分常常出现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即在深基坑四周布置支护桩,并用若干条环形腰梁将支护桩连接起来,然后对应每条设置若干条向深基坑内横向延伸的内支撑梁。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支撑梁是一种过渡性的支撑体系,当工程施工到一定程度时,这一临时性的支撑系统将全面拆除。如何在拆除内支撑前进行换撑,保证深基坑的安全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是基坑支护施工中的一个难点。一般内支撑转换常见有以下两种方式:1)混凝土梁式转换:该转换方式容易受空间限制,施工时间长,材料损耗率高,施工质量难于控制。2)混凝土全板式转换,该转换方式施工工序较多,对辅材浪费严重,增加其它分项工程(如:地下室侧壁防水和土方回填等)的施工难度。以上两种转换方式成本高,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基坑内支撑板带式转换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深基坑内支撑板带式转换结构,包括设置在深基坑周侧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组板带式支撑,每组板带式支撑对应一个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设置;每组板带式支撑由若干块板带式支撑组成,每块板带式支撑的一侧与所述基坑支护连接,其相对侧与所对应的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连接,且相邻的两块板带式支撑之间形成土方回填洞口。
作为优选,所述基坑支护包括:若干条支护桩,竖向布置在深基坑的四周;若干条腰梁,每条腰梁环形设置在深基坑的侧面上并与所述若干条支护桩连接;和若干条暗梁,每条暗梁对应一个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环形设置在深基坑的侧面上并与所述若干条支护桩连接。
作为优选,每块板带式支撑的一侧与所对应的暗梁连接,其相对侧与所对应的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护桩为灌注桩。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施工快捷、简单实用等优点,在深基坑进行内支撑转换施工时采用此转换结构,可在施工地下室楼板结构的同时进行转换体系的施工,施工快捷方便;既吸取了梁式转换工期短、工序穿插少的特点又吸取了全板式转换施工方便、结构连接质量易保证的优点,使施工便捷程度和换撑体系的性价比大为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深基坑;2—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3—支护桩;4—腰梁;5—暗梁;6—内支撑;7—板带式支撑;8—土方回填洞口。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深基坑内支撑板带式转换结构,主要由设置在深基坑内1的基坑支护和若干组板带式支撑(本实施例为3组)组成。其中:
基坑支护主要由若干条支护桩3、若干条腰梁4和若干条暗梁5组成。支护桩3为灌注桩,竖向布置在深基坑1的四周。每条腰梁4环形设置在深基坑1的侧面上并与该若干条支护桩3连接。每条暗梁5对应一个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2环形设置在深基坑1的侧面上并与该若干条支护桩3连接。每组板带式支撑对应一个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设置;每组板带式支撑由若干块板带式支撑7组成,每块板带式支撑7的一侧与所对应的腰梁4连接,其相对侧与所对应的地下室楼面梁板结构2连接,且相邻的两块板带式支撑之间形成土方回填洞口8。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
当在拆除过渡性支撑体系的内支撑6时,可先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施工,使深基坑内形成水平方向的支撑体系,以转换代替原有基坑対撑体系。该板带式内支撑转换具有受空间限制较小,工序简单,施工时间短,材料损耗低,施工质量好,转换效果明显可靠,不影响其它分项工程施工等特点。更可在施工地下室楼板结构的同时进行支撑体系的转换施工,施工快捷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05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履带式推土机六向铲
- 下一篇:一种光伏打桩机的行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