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92678.3 | 申请日: | 2015-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8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冠男;赵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20 | 分类号: | H02K5/20;H02K5/18;H02K9/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朱俊跃 |
| 地址: | 2018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冷却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动机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动力,在一些要求功率密度要求不高的一些场合,可以采用自励风扇强迫风冷的电机,这样就避免了液冷系统复杂的外设装备,满足了工程需要,降低了工业成本,在自励风扇的风冷结构中,较多设计是在电机端部装置有离心式风扇及扇罩,在机壳表面设置有轴向的散热筋,风扇旋转在扇罩内产生压力,风压的作用强迫空气流过机壳表面散热筋之间的沟道,与电机进行对流换热,以此来达到冷却电机的目的。离心式风扇的工作原理是:风扇在电机转子的高速带动下,将叶片之间的空气甩出到扇罩内壳,增大了罩内的气压,强迫空气进入散热筋之间的沟道,以此来对流换热。
该冷却结构冷却效率低,风量损失严重,减弱了对流换热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冷却结构冷却效率低,风量损失严重,减弱了对流换热的效果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包括:
一电机内壳,其为两端相通的桶形结构,用以安装电机部件;
一电机外壳,其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外部,为两端相通的桶形结构,其与所述电机内壳间存在两端相通的环桶形空隙;
一螺旋形散热筋组,其设置在所述环桶形空隙间,轴向缠绕在所述电机内壳上;
一轴流式风扇,其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一端,与所述电机内壳内部的转子相连;
一风扇罩,其设置在所述轴流式风扇外部与所述电机外壳相连。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所述螺旋形散热筋组包括多条螺旋形散热筋,所述螺旋形散热筋沿所述内壳外圆周均匀分布为4个阵列。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每一所述阵列中的所述螺旋形散热筋之间间隔相同。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所述轴流式风扇中心轴的直径与所述电机内壳的直径相等。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所述风扇罩与所述风扇结构相配合,所述风扇罩端部靠近所述电机外壳处设有环形进气窗口,所述环形进气窗口径向均匀分布有隔条,所述风扇罩为薄壁型。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所述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内壳和所述螺旋形散热筋组为一浇注整体。
上述的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其中,还包括一端盖,其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上,与所述风扇设置端相反。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产生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螺旋形散热筋组和轴流式风扇,使得空气以一定的角度进入所述风沟,降低了空气流动的阻力,有效提高电机的效率。
(2)同时螺旋形散热筋的设计加长了空气在半封闭空腔内流动的路径,减少了风量的损失,有效提高电机的效率。
(3)用轴流式风扇取代离心式风扇,空气流动的路线从两次换向变为了直线式,依靠风扇叶的推动使之流动起来,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了电动机的非动力输出能耗,有效提高电机的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去风扇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中螺旋形散热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中风扇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电机外壳;2、电机内壳;3、螺旋形散热筋;4、轴流式风扇;5、风扇罩;51、环形进气窗口;52、隔板;6、端盖;7、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去风扇罩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风路冷却结构中螺旋形散热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风路冷却结构包括电机机壳,包括螺旋形散热筋组,风扇罩5和轴流式风扇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2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发电机组的交流续航逆变器
- 下一篇:个性化手机后盖玻璃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