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绕线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81355.4 | 申请日: | 2015-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3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义;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科新知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H75/28 | 分类号: | B65H75/28;B65H7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刘晔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绕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数码产品的绕线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特殊的数码产品工作时应用的距离范围比较远,数据线等线材长度很长(要求3m或3m以上),即绕线器绕线长度要在3m以上,且在此范围内绕线长度能够调节。目前较为常用的绕线器,大部分是硅胶,皮等软性材料制作而成,绕线长度不足,承重能力差,外观较单一,表面效果也较粗糙,而且大多数的绕线器都只是实现将线材简单地缠绕在一起,当需要将线材取出的时候极为的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形美观、收线整齐、拉线方便的绕线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绕线器,所述绕线器包括上盖,以及和所述上盖对称安装的下盖;在所述上盖和下盖的端面内,对称地设置有线材入口部、弹力导正扣以及弹力固定扣;两线材入口部之间留有入口空隙,形成线材入口;两弹力导正扣之间留有通道空隙,形成线材导正通道;两弹力固定扣之间留有固定空隙,所述固定空隙呈V字状。
需要对线材进行绕线时,将线材的一端从线材入口处放入,往中间部分稍用力拉,线材穿过弹力导正扣,将线材导正,随后线才在弹力固定扣的固定空隙处被卡住固定;然后将线材在上、下盖的表面上进行绕线,绕线的长度可达1-5米;绕线完成,将线材的另一端在绕线器的另一端线材入口处放入,往中间部分拉紧,线材同样先经过弹力导正扣,然后在弹力固定扣中卡住固定,从而整齐地将线材收集;松开线材时,只要将线材的出入端在绕线器的线材导正通道的反方向轻轻一拉,线材先从弹力固定扣松开,然后从弹力导正扣处被拉出,线材即可被拉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一种改进,所述弹力导正扣以及弹力固定扣均呈L字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线材入口部的线材进入端面为三角形截面,以方便线材的进入线材入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再一种改进,所述弹力导正扣的线材进入端面以及线材离开端面均为三角形截面,以方便线材进入、离开弹力导正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力固定扣的线材进入端面为三角形截面,以方便线材进入弹力固定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通过扣位对称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和下盖的两端凸起,中部下凹。凸起的部分为线材入口部、弹力导正扣以及弹力固定扣的容纳区,中部下凹的部分为线材绕线区域。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绕线器结构简单,外观整洁、大方,通过在上、下盖内设置有有线材入口部、弹力导正扣以及弹力固定扣,能自行地导正和卡住出线和入线端,实现整齐有序地将线材进行绕卷,绕线的长度可达1-5米,需要使用线材时,只需将线材的出入端在绕线器的线材导正通道的反方向轻轻一拉,弹力扣即松开线材,线材被拉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截面图;
图中:1上盖,2下盖,3绕线区域,4线材入口部,5弹力导正扣,6弹力固定扣,7线材入口,8线材导正通道,9固定空隙,40线材入口部的线材进入端面,50弹力导正扣的线材进入端面,51弹力导正扣的线材离开端面,60弹力固定扣的线材进入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说明书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绕线器包括上盖1和下盖2,上盖1和下盖2采用塑胶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C(聚碳酸酯)材质,表面可做喷油,电镀等效果,颜色多种多样,表面质感更丰富高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科新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科新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13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