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30550.4 | 申请日: | 2015-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5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 发明(设计)人: | 单祝建;强鹏;辛建珍;夏克平;杨宝龙;董晓青;杨春生;李静;郝岭;芮兴龙;刘洋;勇跃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3/04 | 分类号: | E02D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5 | 代理人: | 周志宏 |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普陀区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pcmw 工法管 桩桩 间距 定位 引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施工,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PCMW工法是“三轴深层搅拌桩内插预应力管桩的复合挡土与止水支护方式”的简称,是一种新型深基坑支护方法,是通过三轴深层搅拌机钻头将土体切散至设计深度,同时自钻头前端将水泥浆注入土体并与土体反复搅拌混合,为了使水泥土拌合更加均匀液化还在钻头处加以高压气流扫射土层。在制成的水泥土尚未硬化前插入预应力管桩,如此就形成了连排桩式地下桩墙,这充分发挥了水泥土搅拌墙的止水优点,管桩挡土的作用,最终构成深基坑侧向支护体新结构。目前PCMW工法存在的问题是,PCMW工法桩施工完成后,需要在管桩之间顶入锚杆,对管桩的间距有要求严格。因次在管桩吊装和安装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控制管桩的间距,保证其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有效、安全可靠、施工方便而又经济合理的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它包含有已定位的管桩、待定位的管桩,其特征在于,还有引导架本体、支撑架、钢丝绳及调节器;所述支撑架为一对工字钢,工字钢的高度与待定位管桩的间距相对应,所述引导架本体呈单侧开口的三边矩形框,所述开口与待定位的管桩的直径相对应,三边矩形框的转角处设有带套筒的滚轴,当三边矩形框的三边与待定位的管桩相触时,带套筒的滚轴也与待定位的管桩相触,三边矩形框的两自由端设锁扣,所述支撑架的一对工字钢横卧垂直插入待定位的管桩的两侧,引导架本体搁置在支撑架上方,三边矩形框的开口朝向已定位的管桩,钢丝绳与调节器串接后两端连接在三边矩形框的锁扣上。
所述三边矩形框由工字钢焊接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一个已将施工完成的管桩作为下一管桩的定位支撑点,来精确满足管桩间距的设计要求,确保了管桩的施工质量;2)定位引导装置的带套筒的滚轴可以有效减小管桩与紧身器的摩擦力,保证管桩的顺利下滑;3)本装置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可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送进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图中,一种用于PCMW工法管桩桩间距定位引导装置,它包含有:已定位管桩8、待定位管桩3、引导架本体1、支撑架7、钢丝绳5及调节器4;所述支撑架7为一对工字钢,工字钢的高度与已定位管桩8、待定位管桩3的间距相对应,所述引导架本体1呈单侧开口的三边矩形框,本实施例中三边矩形框由工字钢焊接构成,所述开口与待定位管桩3的直径相对应,三边矩形框的转角处设有带套筒的滚轴2,当三边矩形框的三边与待定位的管桩3相触时,带套筒的滚轴2也与待定位的管桩3相触,三边矩形框的两自由端设锁扣6,所述支撑架7的一对工字钢横卧垂直插入待定位的管桩3的两侧,引导架本体1搁置在支撑架7上方,三边矩形框的开口朝向已定位管桩8,钢丝绳5与调节器4串接后其两端连接在三边矩形框的锁扣6上。本结构中的调节器起到调节钢丝绳张紧的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装置通过上一个已将施工完成的管桩配合紧身器的固定和引导,实现下一根管桩的准确定位。管桩位置的准确率从未使用前的46.5%提升到91.14%,并且本装置拆卸方便,日常维护简便,可反复循环使用。本装置对基坑支护阶段的管桩施工操作起到了方便高效、经济合理的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给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内熟练的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在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05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