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41130.9 | 申请日: | 2015-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5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王菊;陈如意;崔泰松;赵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于 行人 保护 汽车 发动机舱 底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具体是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安全保护已成为汽车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汽车安全不仅考虑车内乘员的安全,还要考虑车外行人的安全,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人安全保护已不容忽视。当车辆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为满足行人保护要求,保险杠下部需要有一定的支撑刚度,以防止行人膝盖处弯曲角度过大。现有汽车的发动机舱底部前护板前部结构向上翘曲,且在行人腿部撞击方向上没有支撑结构,支撑性能不是很好,在行人腿部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严重变形,不能起到支撑行人小腿的作用,行人膝盖处弯曲角度过大,会造成行人膝盖处骨折。因此,为满足行人保护要求,需对该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结构,其能够有效地降低碰撞过程中行人腿部因弯曲造成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结构,其包括前保险杠、散热器下横梁和发动机托架,其还包括前护板,前保险杠的下部与前护板的前端部连接,散热器下横梁固定在前护板的中部上,发动机托架的前支架固定在前护板的后端部上,发动机托架的左、右支架分别固定在前护板后部的左右部上,前护板位于前保险杠和散热器下横梁之间的部位上设有一排凸台加强筋,凸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前护板的凸台加强筋的两侧设有用于连接前保险杠的保险杠安装孔和安装卡槽;前护板中部的上表面为平面且沿左右方向均匀分布有五个用于连接散热器下横梁的散热器安装孔;前护板位于中部与后端部间的上表面为斜面且在左右两侧对应设一个左安装孔和右安装孔,左安装孔与发动机托架的左支架连接,右安装孔与发动机托架的右支架连接;前护板后端部的上表面为平面且沿左右方向均匀分布有四个用于连接发动机托架的前支架的前支架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增加多条凸台加强筋的设计来提高保险杠下部的支撑强度,在车辆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够对行人小腿进行支撑,减小了行人膝盖的弯曲角度,并避免碾压的情况,从而减低事故中行人所受到的伤害。其前护板通过安装孔和卡槽的形式安装于汽车发动机舱底部,且前护板通过平面和斜面与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的部件搭接配合,使其在保证连接稳固的要求下,既能增强汽车保险杠下部的支撑刚度,又能满足密封的功能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用性高,易于工业批量生产,能够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前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当前护板1装配到汽车发动机舱底部后,其结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前护板1位于凸台加强筋2两侧的保险杠安装孔3和安装卡槽5分别与前保险杠14通过螺栓连接和卡槽卡接的方式固定。前护板1中部的五个散热器安装孔4从左至右均匀地螺栓连接散热器下横梁15,前护板1中部的上表面6为平面与散热器下横梁15的底面贴合,实现搭接。前护板1的后端部位置较中部低,其四个左右方向均匀分布前支架安装孔7螺栓连接发动机托架的前支架11,其上表面8为平面与发动机托架的前支架11的底面贴合,实现搭接。前护板1中部与后端部间的过渡部分的表面10倾斜与发动机托架的左、右支架12、13的底面贴合,其左边的左安装孔9与发动机托架的左支架12螺栓连接,其右边的右安装孔16与发动机托架的右支架13螺栓连接。
通过上述连接结构,前护板1就被牢牢地固定在汽车发动机舱底部,当车辆与行人发生前后方向的碰撞时,由于碰撞方向上凸台加强筋2的支撑作用,发动机舱底部不会发生严重变形,能对行人小腿进行更好的支撑,可以有效减小对行人小腿的伤害。
对于前护板1,可采用钣金件的结构,一来保证强度,二来降低自重和制造成本。具体可以间隔均匀地设六条凸台加强筋2来保证抗冲击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411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监控报警器
- 下一篇:一种乘用车侧面安全保护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