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常锁式变速操纵阀切断阀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75673.5 | 申请日: | 2015-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2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吴洋;徐东云;马士剑;吴秀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3/04 | 分类号: | F15B13/04 |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花修洋 |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常锁式 变速 操纵 切断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常锁式变速操纵阀切断阀接头。
背景技术
装载机的变速操纵阀主要由调压阀、切断阀和挡位阀组成。其中,调压阀用于油压的调整,切断阀用于装载机的动力切断,挡位阀用于变速箱的挡位变换。
目前,变速操纵阀主要采用常开式气动切断阀结构,即调压阀一直与挡位阀接通,只有当装载机气动制动时,储气罐内的气体进入切断阀接头,推动切断阀阀杆,这时调压阀才与挡位阀断开。但该结构存在一缺陷:当装载机在坡度大的斜坡上启动时,这时气动制动的气压未达到安全要求,倘若挡位阀挂上挡,装载机会突然启动走车,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常锁式变速操纵阀切断阀接头,设计简单,可靠性好,互换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常锁式变速操纵阀切断阀接头,其包括弹簧座、气缸、活塞、联接接头、圆柱塞、弹簧,所述弹簧座侧面接呼吸器,并与其内腔连通;所述气缸与储气罐通过管路连接,并与气缸和活塞组成的内腔连通,气缸两端分别与弹簧座和联接接头通过螺纹联接;所述弹簧位于弹簧座和活塞之间;所述活塞两端均有密封圈,并可在气缸中做往复运动;所述联接接头通过螺纹与操纵阀阀体连接;所述圆柱塞安装于联接接头内孔,能够左右滑动并推动活塞,
所述的弹簧座外径铣有两平面。
所述的弹簧座与气缸连接处有密封圈。
所述的联接接头侧面钻有一小孔与内腔连通。
所述的联接接头用锁紧螺母锁紧。
所述的圆柱塞外径有密封圈。
所述的弹簧座侧面连接进气管。
本新型常锁式变速操纵阀切断阀接头,弹簧座侧面接进气管时,可以实现双向控制气压,从而调节切断阀的切断气压。同时,通过螺纹调节气缸与联接接头的相对位置,来适应切断阀阀杆的不同位置
设计简单,可靠性好,互换性好,可直接在原操纵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同时提高装载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簧座,2、气缸,3、活塞,4、锁紧螺母,5、联接接头,6、圆柱塞,7、密封圈Ⅰ,8、弹簧,9、密封圈Ⅱ,10、密封圈Ⅲ,11、密封圈Ⅳ,12、呼吸器进气口,13、储气罐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弹簧座1侧面接呼吸器,并与其内腔连通,同时弹簧座1外径铣有两平面,方便安装与拆卸;气缸2具有储气罐连接口13,并与储气罐通过管路连接,气缸2与气缸2和活塞3组成的内腔连通,气缸2一端与弹簧座1连接并由密封圈Ⅰ7密封,另一端和联接接头5通过螺纹联接,并由锁紧螺母4锁紧;弹簧8位于弹簧座1和活塞3之间;活塞3在气缸2中做往复运动,其两轴一端有密封圈密封圈Ⅱ9,另一端安装有密封圈Ⅲ10;联接接头5侧面钻有一小孔与内腔连通,来调整其内腔气压,联接接头5与操纵阀阀体螺纹联接;圆柱塞6安装于联接接头5内孔,其外径安装密封圈Ⅳ11,圆柱塞6一端可推动活塞3,另一端可推动切断阀阀杆。
装载机未启动或储气罐气压未达到0.42~0.45MPa时,活塞3不能克服弹簧弹力,并向右推动圆柱塞6,圆柱塞6推动切断阀阀杆,使切断阀处于切断状态,调压阀和挡位阀未连通。当装载机启动时,储气罐内的气压逐渐增至0.42~0.45MPa时,活塞3克服弹簧弹力,向左移动,切断阀阀杆由于自身附带的回位弹簧而向左移动,圆柱塞6也向左移动,此时切断阀处于开放状态,调压阀和挡位阀接通。
当弹簧座1侧面接进气管时,可以实现双向控制气压,从而调节切断阀的切断气压。同时,通过螺纹调节气缸2与联接接头5的相对位置,来适应切断阀阀杆的不同位置。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56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