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71638.6 | 申请日: | 2015-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1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睿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创智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62D7/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汽车 下摆 转向 安装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下摆臂是悬架的支撑,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通过下摆臂球头销与转向节下端连接固定,车轮的跳动会带动下摆臂旋转,所以在行驶过程中为防止松动对该位置的安装定位要求较高,现有很多车前悬架下摆臂球头销与转向节采用锥面过盈配合,球头销伸出销部分采用锥面结构,并在上方加螺纹,穿过转向节下端锥型孔配合,上端用锁紧螺母拧紧固定,这种结构对球头销及转向节下端孔的精度要求高,安装的时候也较为困难,拆卸的时候需要敲击球头销才可以分开。
如图1所示,为现有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配合结构的立体视图;
如图2所示,为现有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配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转向节;2、下摆臂球头销;3、锁紧螺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下摆臂球头销、固定螺栓、配合螺母、开口销,所述下摆臂球头销由伸出销部分和球头销部分构成;所述伸出销部分为圆柱形,其中段圆周壁上开设一圈凹槽;所述转向节下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中间留有开口,所述固定螺栓横向穿过转向节的安装部,固定螺栓穿出端依次通过配合螺母、开口销固定,所述伸出销部分开设的凹槽与穿过安装部的固定螺栓配合,并通过固定螺栓穿过该凹槽将下摆臂球头销固定在转向节上。
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与下摆臂球头销(2)的伸出销部分配合的纵向圆柱形孔,还开设有与固定螺栓(3)配合的横向安装过孔。
转向节下端安装部中间设置的开口,安装时用于拧紧固定螺栓,固定螺栓与配合螺母拧紧时,该开口可以夹紧,这样对下摆臂球头销及转向节下端孔的精度要求变低,同时安装更加方便,行驶过程中也更加可靠。
与传统结构相比,下摆臂球头销2伸出销部分改成圆柱结构,取消上端螺纹,在中间加开一圈凹槽,球头销安装孔改成圆柱孔,加一个横向安装孔用来安装固定螺栓3,安装部分中间留有开口用于夹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对各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固定螺栓与配合螺母拧紧时,该开口可以夹紧,这样对下摆臂球头销及转向节下端孔的精度要求变低,同时安装更加方便,行驶过程中也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配合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2为现有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配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3、图4所示,一种新型汽车下摆臂与转向节安装固定结构,包括转向节1、下摆臂球头销2、固定螺栓3、配合螺母4、开口销5,下摆臂球头销2由伸出销部分和球头销部分构成;伸出销部分为圆柱形,其中段圆周壁上开设一圈凹槽;转向节1下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中间留有开口,固定螺栓3横向穿过转向节1的安装部,固定螺栓3穿出端依次通过配合螺母4、开口销5固定,伸出销部分开设的凹槽与穿过安装部的固定螺栓3配合,并通过固定螺栓3穿过该凹槽将下摆臂球头销2固定在转向节1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创智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创智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16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悬挂减震机构
- 下一篇:混合动力挖掘机节能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