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等离子裂解氧化协同微电解净化有机废气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66435.8 | 申请日: | 2015-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0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姚学民;金国良;刘娟;高丹丹;方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32;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 裂解 氧化 协同 电解 净化 有机 废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污染废气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等离子裂解氧化协同微电解净化有机废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废气,比如硫化、焦化、皮革、烟草、化工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往往是难降解的有机废气,这些有机废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高效治理这些废气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吸附法、低温等离子净化法、蓄热焚烧法、臭氧氧化法。吸附法是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吸引力或化学键力,把难降解的高分子有机物吸附在固体表面,其吸附力强、能有效分离有毒有害的低浓度物质,但其吸附容量有限,占地面积较大,存在吸附剂的再生问题,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常作为其他处理装置的后续处理办法。
低温等离子净化法是采用低温等离子放电,在放电过程中,电子从电场获得能量,通过碰撞将能量转化为污染分子的内能或动能,使得污染物质转换为CO2和H2O、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未处理完全的小分子物质一般是采用喷淋的方法将其洗脱出来,以此达到净化的目的,但喷淋需要的水量相当大的情况下才能将小分子物质去除掉,浪费了水资源;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生物反应器降解难降解的有机废气,达到净化的目的,但生物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条件,其条件的控制被比较困难。
蓄热焚烧法是将有机废气在预热室升温后,进入焚烧室高温焚烧,使有机废气彻底转化为CO2和H2O,去除效果彻底,但其投资费用较大。
臭氧氧化法的去除率高、无二次污染的产生,然而,臭氧氧化技术的氧化作用存在选择性,对包括甲苯在内的许多挥发性有机物没有降解作用,使得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的处理有机废气存在的成本高、体积大、处理技术的使用受到限制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耗低、体积小、适用性强、无二次污染的处理有机废气治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等离子裂解氧化协同微电解净化有机废气的装置,包括:低温等离子装置、铁碳微电解反应塔、斜板沉淀池、水泵、风机;所述的低温等离子装置出风口连接至铁碳微电解反应塔入口, 所述的铁碳微电解反应塔底部排放口连接至斜板沉淀池进口,斜板沉淀池连接至水泵,水泵连接至所述的铁碳微电解反应塔,铁碳微电解反应塔顶部出风口连接至风机。
优选地,所述的铁碳微电解反应塔内设置有喷淋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铁碳微电解反应塔内塔底和塔体中部分别设置铁碳微电解填料。
一种等离子裂解氧化协同微电解净化有机废气的装置,其实现方式包括下述步骤:
(1)将有机废气通入低温等离子装置中,有机废气得到初步净化,并对废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各类有机物分子进行荷电;
(2)喷淋装置向下喷水,使得铁碳微电解反应塔中部的铁碳微电解填料作为低温等离子装置的地极;
(3)步骤(1)出来的荷电废气进入铁碳微电解反应塔,废气在穿过中间层铁碳微电解填料时,利用带电的颗粒物质有向异极移动的特性,对荷电物质进行吸附,加快了废气中颗粒物、有机物的吸附、洗脱,在原电池效应作用下,中间层铁碳微电解填料对上述吸附、洗脱的颗粒物、有机物进行初步净化,在循环水的作用下,尚没有降解的有机物进入循环水池中,剩余有机物在塔底水池中的铁碳微电解填料中,在原电池效应作用下,将进入液相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降解为CO2、H2O等,从而有效降解废气;
(4)将步骤(3)初步净化后的废水输送至斜板沉淀池,利用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Fe2+离子絮凝循环水的固体悬浮物,对循环水进行二次净化,净化后的水通过水泵回流至铁塔微电解反应塔中;
(5)将步骤(3)净化后的洁净气体通过风机外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64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