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安全警示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17490.8 | 申请日: | 2015-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2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黄礼媚;霍中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8B21/02 | 分类号: | G08B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施工 安全 警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一种隧道施工安全警示系统。
背景技术
施工隧道是比较危险的地方,不允许人随便的进入,目前为了提示人们不要进入一般都是通过放置警示牌,提醒人们正在施工,不能进入。这种警示作用非常小,不能很好地阻止人员的进入。尤其是如果有小孩为了好奇心要进入隧道时,严重威胁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已经不能解决现在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安全警示系统,当有人非法进入施工隧道时,通过红外检测装置检测到有人进入隧道,控制器控制阻拦装置动作,将拦网放下,阻碍行人通过并且通过报警装置报警起到警示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施工安全警示系统,从施工隧道入口向内,隧道内依次设有读卡机、第一电子栅栏、第二电子栅栏及阻拦装置;所述读卡机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与第一电子栅栏和第二电子栅栏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报警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阻拦装置的动作。
第一电子栅栏包括配合工作的第一红外接收器和第一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一红外接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第二电子栅栏包括配合工作的第二红外接收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二红外接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所述阻拦装置包括立柱,一根立柱的顶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转轴的一端,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另一根立柱上,所述转轴上设有拦网。
所述拦网的底部设有配重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自动检测到有无人员通过并在有非许可人员通过时将拦网放下,对行人起到警示作用,通过报警装置的报警也可以对行人起到警示的作用。通过技术的防护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读卡机,2.第一红外发射器,3.第二红外发射器,4.拦网,5.电机,6.立柱,7.转轴,8.配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隧道施工安全警示系统,从施工隧道入口向内,隧道内依次设有读卡机1、第一电子栅栏、第二电子栅栏及阻拦装置;所述读卡机1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与第一电子栅栏和第二电子栅栏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报警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阻拦装置的动作。
第一电子栅栏包括配合工作的第一红外接收器和第一红外发射器2,所述第一红外接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第二电子栅栏包括配合工作的第二红外接收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3,所述第二红外接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所述阻拦装置包括立柱6,一根立柱6的顶部设有电机5,所述电机5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转轴7的一端,所述转轴7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另一根立柱6上,所述转轴7上设有拦网4。所述拦网4的底部设有配重物8,配重物8能更好的使拦网4下垂。
正常情况下,第一红外发射器2发射的信号,第一红外接收器会接受,当接受不到信号时,即判断有人通过。
有资格进入的施工人员每人会配备一卡,有资格进入的施工人员在读卡机1刷卡后,控制器接收到读卡信号并验证是否是有资格的人员,当有人通过第一电子栅栏和电子栅栏时,如果是有资格的人员就不会控制阻拦装置动作。
当有非法施工人员进入施工隧道时,控制器不会收到读卡信号,此时如果有人先通过第一电子栅栏后通过第二电子栅栏,说明有人进入隧道,那么控制器会控制电机5运行,通过转轴7的转动将拦网4落下,阻碍行人通过,并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以警示行人不能进入也提醒工作人员有人要非法进入隧道。如果有人先通过第二电子栅栏后通过第一电子栅栏,说明有人员出隧道,那么控制器不会控制电机5运行。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7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