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的注塑吸能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58236.5 | 申请日: | 2015-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0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 发明(设计)人: | 姚一鸣;赖原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宣力伟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注塑 吸能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外饰件及其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的注塑吸能块。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吸能块通常设置在汽车后方的防撞杆与保险杠之间,现有技术中,汽车的注塑吸能块一般采用发泡工艺制造。
这种工艺制造的吸能块,其对于碰撞吸收能量的作用有限。而且,对防撞杆不具有补偿作用。
另外,发泡工艺制造的吸能块,无法提供稳健的线束固定结构,线束多需要单独的结构固定。而这些固定结构,又多安装在保险杠上,因此,大大增加了后保险杠总成的复杂度。
而且,由于零件数量增多,相应的,也就会造成模具费用增加,重量增加,安装工序繁琐,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因此,确有必要,来研发一种新型的吸能块结构,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的注塑吸能块,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其能起到吸收更多能量的作用,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撞杆起到补偿作用,拥有更好的碰撞安全保护性能。另外,其还能打破了汽车防撞杆装配位置的局限性,使整个后保险杠总成内各零件的安装位置及相互位置更灵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的注塑吸能块,其包括吸能块注塑主体,所述注塑主体上设置有线束卡子支撑部,用于固定汽车线束的线束卡子被设置在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上,并被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定位和支撑固定。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注塑主体内设置有线束定位部,所述线束定位部将汽车线束容置于其内,并限制其在第一方向上的窜动。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注塑主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每个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上装配有一个线束卡子。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包括一个带有凹槽的凸块,并于所述凸块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凹槽用于装配线束卡子的槽孔。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线束卡子包括用于定位和约束汽车线束的束孔部,以及与所述束孔部一体连接并装配于所述线束卡子支撑部的所述槽孔中的装配销。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注塑主体包括有多个网格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注塑结构的吸能块,使得其既能兼顾传统吸能块,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起到吸收更多能量的作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撞杆起到补偿作用,拥有更好的碰撞安全保护性能;并打破了汽车防撞杆装配位置的局限性,使整个后保险杠总成内各零件的安装位置及相互位置更灵活。
同时,注塑吸能块上集成设置保险杠线束卡子支撑结构和保险杠线束固定结构,使得线束卡子及线束在该吸能块上的定位准确,固定牢靠,安装简单,从而降低了总装车间的安装工作量和复杂度。而且,还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只需要一副模具即可制造,节省了昂贵的模具费用,降低了零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汽车的注塑吸能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汽车的注塑吸能块的线束卡子支撑部与线束卡子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线束卡子支撑部与线束卡子连接关系的断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圆圈部分的放大图,其图示了注塑主体上设置的线束定位部及其内容置的线束。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汽车的注塑吸能块,其与防撞杆、后保险杠及碰撞摆锤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58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