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钢筋固定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30372.6 | 申请日: | 2015-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6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宋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萍萍 |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7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钢筋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建筑用钢筋固定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钢筋固定器多利用金属制成,且其所提供的间距距离在制作时即为固定,如有调整间距的需求时,即无法依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故须针对不同的间距制作不同的型号,如此一来将增加其制作成本,且未使用的部分会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固定器,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固定器,所述钢筋固定器具有一扣环,所述扣环具有一第一端,所述第一端通过螺旋角度延伸以构成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形成有一外环壁及一内环壁,所述扣环在近第一端处形成有一固定槽;所述扣环的外环壁在不同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一定位凸齿。
所述扣环外环壁上各定位凸齿与固定槽具有不同距离。
所述扣环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构成一与固定槽连通的入口。
所述扣环内环壁上与固定槽相邻处形成有一组以上的固定倒勾。
所述扣环外环壁与内环壁之间形成有多个泄压孔,且两相邻泄压孔之间构成一支撑片。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利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旋转所述扣环10调整钢筋与模板之间的间距,又可避免因不同间距需要分别制作不同间距保持器而产生成本提高及资源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筋至模板间距为D1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筋至模板间距为D2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筋至模板间距为D3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固定器,所述钢筋固定器具有一扣环10,所述扣环10具有一第一端11,所述第一端11通过螺旋角度延伸以构成一第二端12,所述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形成有一外环壁20及一内环壁30,扣环10在近第一端11处形成有一固定槽31;所述扣环10的外环壁20在不同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一定位凸齿21。
所述扣环10在其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构成一入口40,所述入口40与近第一端11处的固定槽31连通,使钢筋可通过此入口40滑入至固定槽31。
如图2所示,所述扣环10内环壁30上在固定槽31与入口40衔接处分别形成有一组以上的固定倒勾32,以固定钢筋,在本实施例中,其分别具有两组固定倒勾32。
如图2所示,所述扣环10在外环壁20上形成的各个定位凸齿21与固定槽31间分别具有不同距离,位于外环壁20上接近第二端12的定位凸齿21与固定槽31间具有一距离D1,位于外环壁20上接近第一端11的定位凸齿21与固定槽31间具有一距离D2,位于外环壁20上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的其中一定位凸齿21与固定槽31之间具有一距离D3,其中D1>D2>D3。
所述扣环10的外环壁20及内环壁30之间形成有多个泄压孔13,其两相邻泄压孔13之间分别形成有一支撑片14,所述泄压孔13在混凝土灌浆时,供混凝土通过,以减少混凝土对所述扣环10造成的冲击压力,所述支撑片14能增强所述扣环10的强度,以提高其承受外力挤压的能力而避免轻易的损坏。
如图3所示,所述钢筋编织及铺设完成后,通过所述入口40使钢筋滑入至扣环10的固定槽31内并通过所述固定倒勾32固定,随即可在钢筋的周围架设模板,以供灌浆时使混凝土能包覆所述扣环10及扣环10所固定的钢筋。如图4所示,所述钢筋距离模板的距离即为所述扣环10的固定槽31至其中一定位凸齿21的间距D1,如遇有需要改变其间距时,可通过旋转所述扣环10,使模板与不同的定位凸齿21接触以产生不同的间距,如图5所示的距离D2或如图6所示的距离D3。
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旋转所述扣环10调整钢筋与模板之间的间距,又可避免因不同间距需要分别制作不同间距保持器而产生成本提高及资源浪费的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萍萍,未经宋萍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0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屋面PVC透气管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续接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