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洗车废水循环回用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115782.3 | 申请日: | 2015-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0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林辉;韩鹏;周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摩顶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刘海 |
| 地址: | 214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洗车 废水 循环 用处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洗车废水循环回用处理设备,属于废水回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私人汽车拥有量显著增加,其中洗车业务的发展势必带来洗车用水的大量消耗,并伴随洗车水的处理和节约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洗车废水不进行处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还污染了环境。因此必须对洗车废水进行回用处理。现有洗车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下:没有根据洗车水的脏污程度,来进行分类处理和回用;使用成本过高,操作繁琐,处理成本高于使用自来水成本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洗车废水循环回用处理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维护和处理成本较低。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洗车废水循环回用处理设备,特征是:包括收集池、混凝沉淀池、活性炭吸附柱和蓄水池,收集池上设有落水口、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混凝沉淀池的进口连接,第二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活性炭吸附柱连接;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活性炭吸附柱的进口,活性炭吸附柱内设有吸附材料,活性炭吸附柱的出口与蓄水池的进口连接,蓄水池的出口设置回用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落水口设在收集池的上方,落水口设有钢丝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过滤网的孔径为1~2mm。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池的第一出水口与混凝沉淀池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一污水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池的第二出水口与活性炭吸附柱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二污水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沉淀池内设有向混凝沉淀池内投入絮凝剂的给料器。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沉淀池内设置有搅拌器。
进一步的,在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污泥排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吸附柱由多级串联形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洗车废水的分类处理和回收,经过物理过滤的废水进入混凝沉淀池,经过混凝沉淀等处理作用,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成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体,再加以分离去除,再进入活性炭吸附柱进行过滤处理,处理后的水进入蓄水池回收待用,可达到对废水处理再利用的目的,提高了废水的回用率,节约了水资源;(2)在废水进入落水口之前先经过钢丝过滤网,去除大颗粒杂质,可有效防止体积较大的杂质对设备的磨损,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维护和处理成本较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洗车废水循环回用处理设备包括落水口1、收集池2、混凝沉淀池3、活性炭吸附柱4、蓄水池5、第一污水电磁阀6、第二污水电磁阀7、给料器8、搅拌器9、污泥排出口10、吸附材料11、回用水泵12、第一出水口13、第二出水口14、钢丝过滤网15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收集池2、混凝沉淀池3、活性炭吸附柱4和蓄水池5,收集池2上设有落水口1、第一出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落水口1设有钢丝过滤网15,钢丝过滤网15的孔径为1~2mm;所述收集池2的第一出水口13通过管道与混凝沉淀池3的进口连接,混凝沉淀池3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活性炭吸附柱4的进口,活性炭吸附柱4内设有吸附材料11(如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柱4的出口与蓄水池5的进口连接,蓄水池5的出口设置回用水泵12;所述收集池2的第二出水口14通过管道直接与活性炭吸附柱4连接;
所述收集池2的第一出水口13与混凝沉淀池3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一污水电磁阀6,收集池2的第二出水口14与活性炭吸附柱4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二污水电磁阀7;
所述混凝沉淀池3内设有向混凝沉淀池3内投入絮凝剂的给料器8;所述混凝沉淀池3内还设置有搅拌器9。
在所述混凝沉淀池3的底部设置污泥排出口10,方便沉淀污泥的排出,混凝沉淀后的污泥可用小型板压机脱水运走。
所述活性炭吸附柱4可根据污水水质进行多级串联并采用多种填料进行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摩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摩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57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