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日光温室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53633.9 | 申请日: | 2015-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9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 发明(设计)人: | 仝宇欣;杨其长;程瑞峰;刘文科;张义;李琨;方慧;肖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功勋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日光温室 移动式 栽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日光温室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化日光温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温室高度不断提升,温室立体空间不断扩大,温室内部光照条件不断改善,因而如何更加充分合理利用温室内部立体空间与太阳光能成为现代农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类果菜、花卉工厂化穴盘苗生产或盆花种植时都需要在温室内进行,在日光温室内为了避免连作障碍,解决地面栽劳动力需要弯腰的问题,同时防止杂草、增加空气流动、保证生产区域干净整洁,现代温室栽培中大量采用栽培床。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020645913.6公开了一种温室栽培床,包括立柱、骨架、支撑架和苗床,所述苗床由泡沫穴盘构成。该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现有栽培床结构复杂,拆装困难的问题。但该栽培床是通过立柱立于温室地面的,无法移动,且更适于育苗。
有些温室利用固定培养架进行无土栽培,为了采收和整枝等的方便行间距较宽(1.5m),土地利用率低,果菜的种植密度较低,比如一般为2‐4颗/m2,果菜的栽培也是长段栽培,使得栽培后期越靠近后墙的果菜中下部的叶片受光率越低,从而降低了果菜产量。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0920173076.9公开了一种多层式多段密植栽培装置,该装置包括定植盖板,定植盖板上设有等距离定植孔,采用该装置虽可以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增加作物种植密度,但下层植物接收到的太阳光有限,为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还需采用人工光源,比如LED灯等进行补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日光温室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增加了温室内土地利用率,提高果菜产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日光温室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架,安装在所述栽培架上由所述栽培架支撑的至少一栽培床,一轨道,各所述栽培架的下端与所述轨道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为滑轨,各所述栽培架下端设与所述滑轨匹配的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包括两条平行的轨道,各所述栽培架设四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床活动安装在所述栽培架上,通过在栽培架上下移动调节其垂直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床包括一平面,其上设有多个果菜栽培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适用于日光温室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还包括果菜牵引线吊杆,所述果菜牵引线吊杆安装于所述栽培床上方,所述果菜牵引线吊杆上具有果菜牵引线,所述果菜牵引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果菜栽培区域中果菜的数量。
一种日光温室,为用于果菜多段栽培的日光温室,所述日光温室中置有多个上述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所述的可移动式栽培装置的所述轨道固定于所述日光温室的地面上,所述可移动式栽培装置的所述栽培床上安置待栽种果菜,所述日光温室的高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日光温室的高度的增加与所述果菜的栽培段数的增加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架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日光温室高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可移动式栽培装置之间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栽培装置为可移动式,通过调整可移动式栽培装置的所述栽培架之间的间距,能够减少行间距,增大栽培密度,增加温室内土地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日光温室及其内部移动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栽培装置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果菜1段式栽培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果菜2段式栽培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果菜多段式栽培方式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日光温室及其内部移动装置的分布图。
其中:1—可移动式栽培装置;2—日光温室;3—第一茬果;4,6,8—果菜植株;5—第二茬果;7—第四茬果;101—滑轨;102—滑轮;103—栽培架;104—栽培床;105—果菜牵引线吊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36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