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Fe、N共掺杂二氧化钛介孔微球阵列可见光光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30931.7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35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徐联宾;柴文霞;陈建峰;熊瑛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C02F1/30;C02F1/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fe 掺杂 氧化 钛介孔微球 阵列 可见光 光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钛光催化领域,特别涉及Fe、N共掺杂二氧化钛微球阵列可见光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水和空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化工生产中排放的各种烷烃、芳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物、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等大都能被光催化降解。TiO2由于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耐光腐蚀、耐化学腐蚀、对人体无害、廉价、能隙适中、有很强的氧化性等特点,从而成为半导体光催化研究领域中最有应用潜力的光催化剂。但由于TiO2锐钛矿相的禁带宽度较宽为3.2eV,只能吸收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禁带宽度的紫外光(即波长小于或者等于387.5nm),吸收波长阈值大都在紫外区,而这些紫外光仅仅占太阳光能量的不足5%。因此纯的TiO2难以利用可见光或者太阳能,难以付诸于工业应用;(2)光量子效率低,光生电子和空穴极易在体相和表面复合,难以实现有效的分离与利用。
为了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提高光催化的效率,科研界尝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TiO2的微结构、形貌和尺寸的控制以及改性的方法来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改性的方法主要是离子掺杂,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离子引入到二氧化钛晶格结构内部,从而在其晶格中引入新电荷、形成缺陷或改变晶格类型,影响光生电子和空穴的运动状况、调整其分布状态或者改变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最终导致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发生改变。目前普遍有非金属(N、S、C、F)掺杂,还有稀土金属、过渡金属的掺杂,如:Fe3+、Co2+等。共掺杂也是研究的热点,Fe、N共掺杂的效果最好。另外,改变TiO2纳米粒子的形貌,可以将将其制备成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空心球及纤维等。
本发明结合前人的工作,将模板法及溶胶凝胶法结合起来,制备了一种高性能Fe、N共掺杂二氧化钛微球阵列可见光光催化剂。该方法可在常温下合成,可调控凝胶的微观结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该方法制备出的催化剂特别适用于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如:罗丹明B),达到很高的降解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备一种高性能Fe、N共掺杂二氧化钛微球阵列光催化剂的方法,使Fe、N共掺杂的二氧化钛微球阵列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一种Fe、N共掺杂二氧化钛介孔微球阵列可见光光催化剂,其特征在于,Fe、N共掺杂二氧化钛介孔微球为Fe、N共掺杂二氧化钛构成的具有介孔的微球结构,Fe、N共掺杂二氧化钛介孔微球阵列为所述的Fe、N共掺杂二氧化钛介孔微球构成的三维有序的阵列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高性能Fe、N共掺杂二氧化钛微球阵列可见光光催化剂按下述步骤制备:
(1)利用Stobe法合成200~500nm单分散二氧化硅球;
将去离子水、13mol/L的氨水和无水乙醇混合,去离子水:13mol/L的氨水: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2~7):(7~10):40,再加入已混合均匀的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的混合物,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的混合物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的比例为(2~5)g:40ml,于15~30℃搅拌15~24h,反应结束后,用无水乙醇多次清洗,得到200~500nm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优选每2-7ml去离子水对应2~5g正硅酸乙酯;
(2)将步骤(1)得到的二氧化硅微球慢速离心自组装,程序升温加热去除水及无水乙醇,750℃下煅烧,再将其浸泡在引发剂与聚合物单体的混合溶液中,引发剂与聚合物单体的质量比为(0.5~1.5):100,进行聚合,然后去除多余的聚合物,用2~10wt%HF溶液浸泡去除二氧化硅模板,得到聚合物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09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