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套筒连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27060.3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7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陈大烺;郭子雄;黄群贤;连世洪;郑志惠;林良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5/18 | 分类号: | E04C5/18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 |
| 地址: | 362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套筒 连接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套筒连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代表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装配式结构在建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现代化控制和全自动化生产,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好钢筋连接问题是解决装配式结构整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保证接头优异的连接性能基础上,研究更合理的接头结构和套筒生产工艺,使钢筋连接接头的成本得到降低,使施工速度提高,对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钢筋连接多采用搭接连接、焊接连接或挤压套筒等机械连接的方法但必须在浇注混凝土前完成钢筋的连接,不适用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式施工方法。
现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中,钢筋连接接头主要采用水泥灌浆钢筋接头。一种由连接套筒、两根带肋钢筋和无收缩高强水泥砂浆组成,其原理是:两根连接钢筋的对接端通过连接套筒及充满其内部间隙内的硬化的无收缩高强水泥砂浆结合形成一个连接体。
传统的水泥灌浆钢筋接头的特点是:连接套筒采用铸造工艺制造而成,外形为橄榄状或瓶状筒形,套筒水泥灌浆段的内壁设有多个凸起环肋。它存在有如下缺点:一是连接套筒的外形尺寸大,材料的消耗太大,造成成本过高;二是所使用的灌浆料达到使用强度所需的时间较长,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施工;三是铸造工艺相对复杂一些,生产灌浆套筒的厂家有限,限制了灌浆连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与传统水泥灌浆接头不同的新型灌浆接头,该接头采用了一端灌浆连接,一端螺纹连接的结构,连接套筒采用轧制圆钢或多角型钢切削加工而成,如CN104929319A,其优点是连接套筒材料性能好,接头外形尺寸小,连接套筒加工精度高,接头性能好,综合成本低。但该接头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其一,套筒灌浆腔内凸起环肋的凹凸结构要采用切削加工工艺制成,套筒的螺纹内壁和凸起环肋内壁,需要不同的加工生产工艺,不同的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成本较高,材料消耗较大,对于钢筋直径较大的连接套筒,该不足尤显突出,套筒的成本如要100元左右,成本过大,不利于广泛在工程实际中使用;其二,凸起环肋之配合灌浆料的接触面积较小,二者的连接强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其三,凸起环肋会限制灌浆料注入,影响灌浆料流动性,一方面,降低注入速度,另一方面,会在凸起环肋根部造成灌浆料未充入满空腔或气泡,降低连接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筋套筒连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钢筋套筒连接装置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一种钢筋套筒连接装置,包括套筒、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该套筒内形成异孔径通孔,该异径通孔具有小孔径段和大孔径段;该小孔径段内壁设内螺纹,该第一钢筋与小孔径段通过螺纹连接成机械连接接头;该第二钢筋插入大孔径段内,且第二钢筋和大孔径段间具有环形腔,该大孔径段内壁设内螺纹,该环形腔内注充灌胶料。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一钢筋之与小孔径段螺纹连接的连接段为剥肋滚扎直螺纹接头。
一实施例之中:该套筒设有两个贯穿大孔径段的料孔,该两个料孔沿异孔径通孔轴向间隔布置且分别设于大孔径段之两端部。
一实施例之中:该灌胶料采用环氧型植筋胶或胶凝材料。
一实施例之中:该套筒选用45#碳素钢材料,该套筒外壁呈圆筒形。
一实施例之中:该套筒的小孔径段轴向长度不小于两倍第一钢筋直径,大孔径段轴向长度不小于五倍第二钢筋直径,大孔径段轴向长度大于小孔径段轴向长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上述钢筋套筒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预备套筒、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该套筒内形成异孔径通孔,该异径通孔具有小孔径段和大孔径段,该小孔径段内壁设内螺纹,该大孔径段内壁设内螺纹;
步骤2,将第一钢筋与小孔径段通过螺纹连接成机械连接接头;
步骤3,将第二钢筋插入大孔径段,且第二钢筋和大孔径段间具有环形腔,往环形腔内注充灌胶料。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华侨大学;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70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屋顶雨水导流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轻质隔墙的轻钢龙骨基础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