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20952.0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5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冯庆贤;崔丹丹;程丽晶;杨怀军;张杰;柳敏;王伟;于娣;李辉;肖建玲;杨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C12N1/20;C12R1/385;C09K8/512;C09K8/582;C09K8/5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杜亚静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微生物 油藏 驱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其包括:关闭与采油井含水层相对应的微生物注入井;向所述采油井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向所述采油井注入产气发酵菌发酵液;向已经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和产气发酵菌发酵液的采油井注入聚合物延缓交联凝胶体系;向已经注入聚合物延缓交联凝胶体系的采油井注入自降解聚合物凝胶体系;候凝;向已经候凝结束的采油井注入后尾处理体系。采用该方法处理后最终采收率较水驱提高1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驱油的技术中,有内源和外源两种方法,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应用。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油藏条件和流体性质,开发适合的菌种和适合的营养体系,该菌种在模拟的油藏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改善原油性质(降低原油粘度、密度、蜡和胶质沥青质含量)和油水界面性质的特点。开发的菌种在地面条件下进行工业发酵,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营养体系将发酵菌液进行适当的稀释后在注水井注入油藏,进行短暂的停止注水后,恢复正常注水。微生物利用油藏中的原油为碳源,配合其他营养体系,大量繁殖和发酵,产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醇类和气体等物质,其结果是原油的粘度和密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增加原油流动性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内源微生物驱油法是通过注入营养液激活油藏中现有的微生物,同样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改善油水界面性质和原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我国大多数油藏为陆相沉积,层间、层内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时,注入水易沿高渗透层突进,使注入水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推进不均匀,注入水过早地沿着高渗透层向油井突进,造成油井水淹,此时的油藏已经在高渗透层带形成了“窜流”的水道,使得油层能量降低,降低油层的最终采收率。微生物驱油所用的营养液或发酵菌液也会通过这个通道串流,油藏深部和主流线以外的区域,微生物营养剂和微生物发酵液波及较少。虽然在开展微生物驱油前进行了一些旨在扩大菌液和营养液波及体积的调堵措施,但是受所用调堵体系性质和用量限制,深部尤其是油井附近的剩余油受到压力梯度下降较大影响而启动较少。
调剖堵水已成为中国高含水和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的一项主要控水稳油技术,调剖主要涉及水井近井调剖以及油层深部调剖,注水井近井地带调剖所用剂量较少,有效期短,注入水容易产生绕流,继续沿高渗透层带“窜流”,深部调剖主要采用大剂量注入方式,需要将调剖堵水剂注入到油藏深部,不仅堵剂用量大,且堵剂经过的剪切距离长,很难在油藏深部保持原有性质成胶,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调剖堵水技术对高含水非均质严重砂岩油藏油井的堵水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其能够克服微生物在油井附近生长、发酵速度慢和波及体积小的问题,提高油井产量,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关闭与采油井含水层相对应的微生物注入井;
向所述采油井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
向所述采油井注入产气发酵菌发酵液;
向已经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和产气发酵菌发酵液的采油井注入聚合物延缓交联凝胶体系;
向已经注入聚合物延缓交联凝胶体系的采油井注入自降解聚合物凝胶体系;
候凝;
向已经候凝结束的采油井注入后尾处理体系。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微生物驱油藏驱动压差的方法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0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