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19915.8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9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汽车 行驶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智能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汽车是指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例如,雷达、摄像头)、控 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实现与人、车辆、道路等的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地环境感 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 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智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检测到路边有行人,智能汽车为了确保行 人安全,一般会主动停车并让行,待行人横过马路后再继续行驶。在实际场景中,不少 行人站在路边未必准备过马路,但是,智能汽车会一直等待,直到采集范围内没有行人 或障碍物。此种智能汽车无法适应路况复杂的道路,例如,在一些车辆或行人多的道路 上智能汽车几乎无法前行,因为一直有行人或车辆。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及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汽车中, 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在智能汽车预设范围内的行人的形体信息;
根据预设形体信息对采集到的所述形体信息进行识别,获得所述行人的行为目的;
根据所述行为目的生成行驶操作指令,其中,当所述识别出的行为目的包括车辆先行时, 所述行驶操作指令包括继续缓慢行驶指令,当所述识别出的行为目的包括所述行人先行时, 所述行驶操作指令包括停车让行指令;
根据所述行驶操作指令控制所述智能汽车执行相应的行驶操作。
第一方面提供的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智能汽车在预设范围内采集到处于静止状 态的行人的形体信息,并根据预设形体信息对行人的形体信息进行识别,获得行人的行 为目的;然后,根据行人的行为目生成行驶操作指令;根据行驶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行 驶操作,最终做出让行或先行的自主行驶控制。从而,使智能汽车能够在交通状况复杂 的情况下既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行驶安全,也能够提高行驶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智能汽 车的用户体验。
可选地,根据预设形体信息对采集到的所述形体信息进行识别,获得所述行人的行为目 的,包括:
根据所述智能汽车内存储的第一预设形体信息,识别所述形体信息对应的行为目的。
可选地,所述根据预设形体信息对采集到的所述形体信息进行识别,获得所述行人的行 为目的,还包括:
当根据所述第一预设形体信息无法识别所述行人的行为目的时,根据云服务器中存储的 第二预设形体信息,识别所述形体信息对应的行为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预设形体信息包括智能汽车本地存储的第一预 设形体信息及云服务器中存储的第二预设形体信息,而且,第二预设形体信息包含本车上传 的形体信息,以及其它智能汽车上传的形体信息,即第二预设形体信息比第一预设形体信息 丰富;因此,当通过第一预设形体无法识别行人的行为目的时,进一步通过第二预设形体信 息进行识别,提高了识别成功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智能汽车自主驾驶的成功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形体信息无法识别所述行人的行为目的时,获取驾驶者根据所述形 体信息发出的行驶操作指令;
对应存储采集到的所述形体信息,以及所述驾驶者发出的行驶操作指令。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如果根据智能汽车和云服务器中存储的预设形 体信息仍无法识别出行人的形体信息对应的行为目的,则向本车的驾驶者展示该形体信息, 提示驾驶者进行判断和决定。驾驶者根据形体信息采取操作指令后,智能汽车根据驾驶者的 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行驶操作。而且,智能汽车记录该形体信息及驾驶者采取的操作指令, 当相同或相似的情况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智能汽车就能够学习该形体信息,并根据该形体信 息独自采取相应的行驶操作,从而逐步完善智能驾驶的目标。
可选地,所述根据云服务器中存储的第二预设形体信息,识别所述形体信息对应的行为 目的,包括:
从云服务器中获取所述第二预设形体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形体信息识别所述行人 的形体信息所对应的行为目的;
或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99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节能半导体塑封模具
- 下一篇:一种托瓦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