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桑树套种草菇的栽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88313.7 | 申请日: | 2015-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3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超;肖更生;穆利霞;刘凡;施英;林光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6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桑树 套种 草菇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桑树与草菇套种的栽培 方法,属农业种植中套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自古农桑并举,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 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多万公顷(hm2),遍布我国华北 和西北以南20多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桑田套种草菇等食药用真菌技术获得较好 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扩展了食用菌发展的空间,扩展了食用菌的生产场地, 充分地发挥了养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目前我国蚕区积极推广“省力化养蚕技 术”,同时由于“小蚕共育”、“集中上簇”等集约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得农户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发食用菌栽培。由于桑树种植时间和采摘时间与草 菇种植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并且桑树种植过程中提供了遮阴、良好的水热条件、 多余的种植空间等一系列环境条件,使桑树套种草菇成为可能。目前我国食用 菌主要依靠棉籽壳和农作物秸秆作为培养料,统计2009年我国秸秆总量为8亿 吨,而应用到食用菌的秸秆量仅为1500万吨,如果使用农作物秸秆结合使用桑 田套种,必将促进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大力发展。
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又称之为苞脚菇、兰花菇、南华菇、中国 菇、秸菇、贡菇等名称,是一种喜温、喜湿,生长在稻草棉麻等纤维废料上的 草质腐生真菌。草菇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酶类、无机盐 和多糖的营养丰富的食品。草菇除了味道鲜美以外,也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 价值,中医认为,草菇性味甘凉,无毒,具有补脾益气,清暑热、降血压、抗 癌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速伤口愈合等效果。草菇由于利用废弃的稻草、 秸秆、蔗渣等为原料,因而对于解决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由于栽培 简单,栽培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具有重要的栽培价值。
草菇的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内栽培和室外栽培。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出版的由郑国扬和廖汉泉编著的《中国草菇生产(新世纪菇业大系)》和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韩继刚主编的《草菇生产全书(新世纪菇菌生产技 术丛书)》中提出,室外栽培草菇是传统的栽培方法,栽培季节选择在夏季, 北方主要使用废棉和棉籽壳,南方普遍使用稻草,栽培场地经过翻晒、除虫、 起畦后进行堆垛,堆垛进行时,一层有机肥料、一层菌种、一层草把交替进行, 堆垛四层草把,而后薄膜覆盖,并浇水、通风和光刺激。由于室外栽培生物学 效率较低,近年来规模化草菇生产主要使用室内栽培方法,室内栽培需要层架 式菇房,原料配方后一次堆肥发酵一星期左右,再使用65℃巴氏灭菌的二次发 酵6-8小时左右,降至室温后播种和薄膜覆盖,并浇水和通风透光等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韩继刚主编的《草菇生产全书(新世纪菇 菌生产技术丛书)》中提出农作物套种草菇的技术,例如玉米套种草菇,当玉 米株高1米左右,将玉米行间的土铲出培在垄边上,做成畦,临播种前在床内浇 透底水,在床底土稍干后,在床底撒一层石灰粉,将已配制好的培养料,按每 平方米下料20公斤计算铺在菇床上,把表面修整成中间稍高,两边稍低,畦显 弧形后,将菌种撒播在表面或分层播种,上盖塑料膜或草被。另外上述文献和 其他报道也提出果树套种草菇,桑田套种草菇,橡胶园套种草菇等报道。
目前草菇栽培所用培养基中的主要原料,有稻草、棉籽壳、废棉等。由于 栽培草菇所使用的主料具有地域性,有些地区不能生产这些原料,加之运输和 贮存等费用从而使得栽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栽培成本提高,制约着草菇栽培 行业的发展。
草菇的室内栽培设施,绝大多数采用现有的空置房间、建设塑料大棚或者 温室等。种桑养蚕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活动之一,由于桑 树属于多年生木本植物,占地时间较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蚕农越来越期望高效益栽培模式的出现,力争在确保桑树实现正 常产量的前提下,满足养蚕对桑叶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83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提高灵芝多糖含量的灵芝栽培方法
- 下一篇:黄瓜的高产种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