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33747.7 | 申请日: | 2015-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4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范凤招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山市凤台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5/46 | 分类号: | F23G5/4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利宇宁 |
| 地址: | 5297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焚烧 垃圾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传统的填埋和堆肥的处理垃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焚烧垃圾既能处理垃圾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能进行发电和供热,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现有的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采用转换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余热的方式来回收利用能源,由于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特别是厨余垃圾焚烧产生的油烟,极易粘结在受热面上,降低了传热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回收火焰余热的方式来回收利用能源的余热回收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设置有储料室的筒体、设置在筒体内部的换热部、设置在筒体顶部的进料部和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排放阀,所述换热部穿过储料室并与焚烧炉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与换热部连通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高温过滤网和活性炭层。
优选地,所述换热部为若干进火口高于出火口的倾斜设置的管道,进火口与焚烧炉连通,出火口与过滤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出气管与过滤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有抽风机。
优选地,所述储料室的顶部设置有锥形挡板,挡板的底部边缘设置有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与排放阀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流通道呈螺旋形环绕储料室。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外层包覆有保温层。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采用回收火焰余热方式代替回收烟气余热的方式,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挡板与回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焚烧垃圾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设置有储料室2的筒体1、设置在筒体1内部的换热部3、设置在筒体1顶部的进料部6和设置在筒体1底部的排放阀7,所述换热部3穿过储料室2并与焚烧炉连通。可以将厨余垃圾或者水等物料通过进料部6放到储料室2,再通过换热部3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为了增强保温效果,筒体1顶部进行密封。
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与换热部3连通的过滤装置4,过滤装置4包括高温过滤网和活性炭层。
换热部3为若干进火口高于出火口的倾斜设置的管道,进火口与焚烧炉(图中未示出)连通,出火口与过滤装置4连通。因为从垃圾焚烧炉出来的火会带有少量的飞灰等杂质,积少成多后会造成换热部3堵塞,所以将换热部3倾斜设置有利于排出飞灰等杂质。
筒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5,出气管分别与与过滤装置4和储料室2连通。当加热厨余垃圾时,出气管5为常开,将有异味的气体通过过滤装置4进行过滤。当加热水时,出气管5为常闭,防止热量散失,出气管5还设有开关(图中未示出),当储料室2的气压值超过额定压力时,出气管5自动打开使气压下降。
为了更好地引导火焰和排气,过滤装置4连通有抽风机(图中未示出)。
储料室2的顶部设置有锥形挡板8,挡板8的底部边缘设置有回流通道9,回流通道9与排放阀7连通。余热回收装置主要用于物料的加热或者烘干,使用过程中会使水分蒸发,并在储料室2的顶部凝聚成水滴。若水滴不加以处理,会回落到物料中影响物料的加热。储料室2的顶部设置有锥形挡板8可以将水滴汇聚到挡板8的底部边缘,再流进回流通道9,通过排放阀7排出。当然也可以在筒体1的顶部设置透气孔来减少水滴的产生。
回流通道9呈螺旋形环绕储料室2。
筒体1的外层包覆有保温层。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山市凤台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鹤山市凤台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37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