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芳香族酰氯的连续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32752.6 | 申请日: | 2015-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8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善民;谢圣斌;宋家训;李云永;孙丰春;张泰铭;毕义霞;王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51/60 | 分类号: | C07C51/60;C07C51/64;C07C63/30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 地址: | 25519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芳香族 连续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芳香族酰氯的连续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对苯二甲酰氯是合成特种纤维的单体,可作芳纶、锦纶增强剂,可用于制造树脂染料、颜料、医药及农药等,可用于有机合成。
间苯二甲酰氯可用于合成芳纶、聚丙烯酸酯、耐高温树脂、染料、颜料、医药以及农药等,可用作芳香类纤维类的原料。
对硝基苯甲酰氯主要用于合成头孢唑啉(Cephazolin)、普鲁卡因和叶酸等;也广泛用作染料、农药的中间体;可用于醇和酚类检定、染料制造、制药工业和用作彩色显影剂的中间体。
专利200910131810.X公布了高纯度对苯二甲酰氯的制备方法,以对苯二甲酸和氯化剂为原料,在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回流反应,经蒸馏分离一次生产出高纯度的对苯二甲酰氯,并对副产物进行处理,得到可以利用的附加产品。
专利201210310292.X公布了一种对硝基苯甲酰氯的合成方法,以对硝基苯甲酸与氯化亚砜直接进行反应,经蒸馏回收剩余的氯化亚砜,再经减压蒸馏得到高纯度对硝基苯甲酰氯。
专利201110236766.6公布了高纯度、高熔点芳香族酰氯片状产品的密闭连续生产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高纯度惰性气体保护下在密闭环境中通过连续加入液体状高熔点、高纯度芳香族酰氯类产品,并进行连续固化,连续切片和真空条件下连续包装的生产工艺。
专利201210157340.6公布了3,5-二甲基苯甲酰氯的合成方法,3,5-二甲基苯甲酸与氯化亚砜进行分段反应,经蒸馏回收过量的氯化亚砜,得到高纯度3,5-二甲基苯甲酰氯。
专利201410517037.1公布了一种酰氯的连续合成装置及合成方法其采用溢流的方式实现连续制备工艺。
基于我国在国家安全、航空航天、经济建设和各种重大工程项目对高性能芳纶纤维的迫切需求,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以国家重大战略对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迫切需求为牵引,结合芳纶纤维对聚合单体品质的高度依赖性,以生产的氯化亚砜为原料,往下拉伸产业链,对芳纶聚合单体,特别是间/对苯二甲酰氯的制备技术、纯化技术及循环产业链等进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芳香族酰氯的连续生产工艺,具有工艺简单、连续、高效的特点,大大缩短了反应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芳香族酰氯的连续生产工艺是将芳香族羧酸、氯化亚砜和催化剂加入到混料罐中混合,混合完毕的物料从混料罐底部进入进料罐顶部,进料罐内物料从底部压入反应釜A顶部,反应釜A底部物料进入反应釜B顶部,反应釜B底部物料进入反应釜C顶部,反应釜C反应完全物料进入管式反应器,向管式反应器中通入氮气,脱除溶剂,物料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精制,即得;各个设备之间压力依次降低;反应釜A的压力为0.04-0.08MPa,反应釜B的压力为0-0.03MPa,反应釜C的压力为-0.1-0MPa。
所述的反应釜A的温度为70-80℃。
所述的反应釜B的温度为80-90℃。
所述的反应釜C的温度为90-100℃。
所述的管式反应器中温度为90-130℃,真空度不低于650mmHg。
所述的氮气的通入量为5-200L/h。
物料在各个储罐、反应器之间的转移采用压差的方式进行。
物料在各反应釜之间停留时间为3-5小时。
各个储罐、反应器的液位、温度、压力的控制均采用自动化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连续、高效的特点,大大缩短了反应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完全蒸出反应液中多余的溶剂,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减少了蒸馏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料罐;2、进料罐;3、反应釜A;4、反应釜B;5、反应釜C;6、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第三冷凝器;9、调节阀;10、管式反应器;11、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27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