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元活性组分的增效复配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94083.8 | 申请日: | 2015-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4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周曙光;秦龙;钱志刚;陈静;黄海燕;王涛涛;徐晓芳;王冰;佘慧玲;徐亚卿;刘春杰;石娅琼;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47/34 | 分类号: | A01N47/34;A01N47/30;A01N43/40;A01N37/36;A01N47/12;A01P7/04;A01P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6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元 活性 组分 增效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效的二元活性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包含A和B两种组分,其中组分A包括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中的一种,组分B包括氟啶脲、氟苯脲或氟螨脲中的一种。该杀虫组合物或制剂用于防治白蚁、卫生、仓储和农林害虫,能够扩大杀虫谱,杀虫效率明显优于各单剂的简单叠加,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与氟啶脲、氟螨脲或氟苯脲的增效复配组合物。
背景技术
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主要通过干扰昆虫体内激素平衡,影响幼虫变蛹或蛹羽化成虫的生理过程,形成超龄幼虫或中间体,进而控制其生长发育。该类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对象为幼虫和蛹,但对发育成熟的昆虫和卵亦有影响,包括阻止昆虫卵的胚胎发育,增加幼虫的蜕皮次数,使成虫产生不孕现象等。保幼激素类似物最早应用于水泽地带蚊虫幼虫的防治,随着其应用的开发,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可用于抑制仓储害虫的爆发,动物身上蚤类害虫的防控,作为食物添加剂加入牲口的食物中来阻止蝇类害虫在粪便中的滋生,作为保护剂广泛使用谷物、鸡肉、牛肉、蘑菇、花生等储藏物中。
氟啶脲、氟苯脲和氟螨脲属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其作用方式是阻止靶标害虫表皮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及沉积,致使几丁质前体物尿苷二磷酸酯-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昆虫体内积累,使昆虫表皮变薄,体液渗出,或不能蜕皮而死亡,主要最用对象为幼虫,亦有一定的杀卵作用,对成虫无杀伤力,但有不育作用。该类化合物杀虫谱广,能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以及双翅目中的多种害虫。由于哺乳动物和高等植物中不存在几丁质,因此该类化合物具有极高的环境安全性。
化学防治是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抗性问题已经发展为世界性难题。目前解决抗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开发与现有产品无交互抗性的新活性成分,改进农药施用技术,现有农药品种之间的复配。开发新产品成本高、周期长,远远不及害虫抗性产生的速度。受目前国内农田以散户种植为主的模式制约,短期内农药使用技术的大幅提升有限。而农药复配,若配方、配比合理,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药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相对单剂的使用,可显著延迟害虫抗性的产生,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另外农药复配周期短、成本低,是解决害虫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效的二元活性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白蚁、卫生、仓储和农林害虫的组合物及其制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与氟啶脲、氟苯脲或氟螨脲的复配组合物。该组合物能够扩大杀虫谱,杀虫效率明显优于各单剂的简单叠加,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明显提高杀虫速率,增加了对卵和成虫的杀灭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增效的二元活性杀虫组合物,含有A、B两种活性成分。组分A包括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分B选自氟啶脲、氟苯脲或氟螨脲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保幼激素类杀虫剂选自蚊蝇醚、吡丙醚、苯氧威、烯虫酯、烯虫乙酯、烯虫炔酯。
组分A和组分B的质量比为:0.001∶1000~1000∶0.001,优选0.1∶100~100∶0.1,进一步优选0.1∶80~80∶0.1。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进一步可包含油类组分,选自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香精油和其它,其中所述植物油选自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茶籽油、椰子油、松脂基油等,所述动物油选自猪油、牛油、羊油等。所述油类组分还可选自汽油、柴油、石蜡、煤油等。
所述组合物与油类组分的质量比为10000∶1~1∶10000,优选1∶100~100∶1,进一步优选1∶80~80∶1。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进一步可包含醇类,选自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800、聚乙二醇6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40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