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49456.X | 申请日: | 2015-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4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 发明(设计)人: | 神野纮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G9/04 | 分类号: | B60G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白银环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扭力 悬架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量且耐久性较高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本发明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包括:扭力梁(3),其呈具有开放截面的形状,且配置成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加强件(7),其沿着内周壁面设置;稳定杆(5),其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地配置于扭力梁(3);以及端板(6),其设于稳定杆(5)的端部,加强件(7)随着自扭力梁(3)的封闭部朝向敞开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设置,端板(6)相对于扭力梁的长度方向垂直地将稳定杆(5)固定于所述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中使用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中使用的悬架构造,公知有采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通常,使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扭力梁。另外,通常,扭力梁的两端与配置于车辆左右的一对后摆臂相连接。
另外,在这样的构造中,有时在扭力梁中内置有稳定杆。稳定杆通常与扭力梁大致平行地配置。
作为该构造的一个例子,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将与扭力梁平行地配置的稳定杆的两端分别同左右成一对的后摆臂相接合。但是,在该情况下,稳定杆的长度需要至少为后摆臂的间隔以上的长度。并且,在这样地使稳定杆的长度变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稳定杆的刚性,需要加粗稳定杆。其结果,存在稳定杆的重量变大的倾向。
另一方面,公知有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在后摆臂的内侧设有托架。并且,该托架与扭力梁、稳定杆以及后摆臂相接合。也就是说,能够使稳定杆的长度缩短到托架之间的长度。因此,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稳定杆的长度。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构件的内部产生的应力会集中于托架。其结果,存在使扭力梁的耐久性变得较低的倾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1960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14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且耐久性较高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该扭力梁式悬架构造包括:扭力梁,其呈具有开放截面的形状,该开放截面具有封闭部和敞开端,该扭力梁配置成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稳定杆,其沿着所述扭力梁配置;端板,其位于所述稳定杆的端部附近,该端板相对于所述扭力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固定于所述扭力梁的内周壁面;以及加强件,其设于所述扭力梁的内周壁面,所述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自所述扭力梁的封闭部朝向敞开端倾斜。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开放截面的封闭部与所述加强件之间的接合部位于比所述端板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加强件的靠所述开放截面的敞开端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端板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加强件不接触所述稳定杆。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加强件包括以所述端板附近为界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1加强件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加强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1加强件比所述第2加强件厚,所述端板比所述第1加强件厚。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扭力梁的两端部与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后摆臂相接合,由所述扭力梁和所述后摆臂形成的内角的空间内设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扭力梁的外周壁面和所述后摆臂相接合,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位于比所述扭力梁与所述加强件之间的接合部靠所述扭力梁的封闭部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94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