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高耐候电缆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36505.6 | 申请日: | 2015-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0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颍;叶明高;张平;陆长文;汪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南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7/00;C08L23/28;C08L91/00;C08K13/06;C08K9/10;C08K3/02;C08K3/22;C08K3/34;H01B7/18;H01B7/28;H01B7/295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 地址: | 23831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高耐候 电缆 | ||
1.一种高强度高耐候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1)、包覆导体(1)的绝缘层(2)、包覆绝缘层(2)的填充层(3)、包覆填充层(3)的屏蔽层(4)、包覆屏蔽层(4)的铠装层(5)和包覆铠装层(5)的外护套(6);
其中外护套(6)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三元乙丙橡胶55-58份,天然橡胶21-23份,氯化丁基橡胶14-17份,相变调控微胶囊13-15份,LH-C96硫化剂0.7-1.2份,N,N'-间苯基双马来酰亚胺1.2-1.5份,促进剂TMTD 2.3-2.6份,红磷母粒 5-7份,三氧化二锑1.7-2份,煅烧陶土13-16份,方解石12-14份,煤矸石粉8-10份,氧化铝6-9份,钛酸酯偶联剂KR-38S 1.5-1.8份,芳烃油3-5份,蓖麻油2-4份,防老剂BLE 1.2-1.5份,防老剂800-B 1.8-2.2份;
外护套(6)原料中的相变调控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1、将三聚氰胺、甲醛水溶液、蒸馏水混合均匀后,调节pH值至9-9.5,接着进行磁力搅拌得到微胶囊壁材;
S2、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氢氧化钠、蒸馏水混合均匀,调节pH值至4.8-5.2后,继续添加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聚乙二醇、正十八烷,搅拌得到微胶囊芯材;
S3、将微胶囊芯材置于温度为50-54℃的水浴中,再加入微胶囊壁材,接着加入乙二酸,接着升高水浴温度至90-93℃,保温3-4h得到微胶囊溶液;
S4、将微胶囊溶液用石油醚洗涤5-6次后过滤,接着用蒸馏水洗涤,抽滤,干燥得到相变调控微胶囊;
其中,外护套(6)原料中的相变调控微胶囊制备过程中,S1的磁力搅拌温度为75-7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强度高耐候电缆,其特征在于,外护套(6)的原料中,三元乙丙橡胶中的乙烯丙烯比为70-80:2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强度高耐候电缆,其特征在于,外护套(6)的原料中,天然橡胶的含水量为0.5-0.8wt%。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强度高耐候电缆,其特征在于,外护套(6)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三元乙丙橡胶56-57份,天然橡胶21.5-22份,氯化丁基橡胶15-16份,相变调控微胶囊14-14.5份,LH-C96硫化剂0.8-1.1份,N,N'-间苯基双马来酰亚胺1.3-1.4份,促进剂TMTD2.4-2.5份,红磷母粒 5.5-6.5份,三氧化二锑1.8-1.9份,煅烧陶土14-15份,方解石13-13.5份,煤矸石粉9-9.5份,氧化铝7-8份,钛酸酯偶联剂KR-38S 1.6-1.7份,芳烃油3.6-4份,蓖麻油3-3.7份,防老剂BLE 1.3-1.4份,防老剂800-B 1.9-2.1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强度高耐候电缆,其特征在于,外护套(6)原料中的相变调控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将6-9份三聚氰胺、8-9.5份质量分数为35-40wt%的甲醛水溶液、28-30份蒸馏水混合均匀后,调节pH值至9-9.5,接着进行磁力搅拌得到微胶囊壁材;
S2、按重量份将2.3-2.7份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0.6-0.9份氢氧化钠、40-50份蒸馏水混合均匀,调节pH值至4.8-5.2后,继续添加4-5份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7-9份聚乙二醇、6-8份正十八烷,搅拌得到微胶囊芯材;
S3、按重量份将10-12份微胶囊芯材置于温度为50-54℃的水浴中,再按1.5-2份/min的速度加入15-18份微胶囊壁材,接着以1-1.5份/min的速度加入4-7份质量分数为15-17wt%的乙二酸,接着升高水浴温度至90-93℃,保温3-4h得到微胶囊溶液;
S4、将微胶囊溶液用石油醚洗涤5-6次后过滤,接着用蒸馏水洗涤,抽滤,干燥得到相变调控微胶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南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南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650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冲击耐高温保温瓶
- 下一篇:一种基于TPO材料的聚丙烯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