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合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70070.2 | 申请日: | 2015-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8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6 | 分类号: | A61K36/756;A61P3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素红 |
| 地址: | 26402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治疗 病毒性肝炎 中药 组合 制备 方法 | ||
一种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合物,属于兽药制备领域,它它是由以下中药成份按重量份组合而成:地锦草5~6份、紫草5~6份、黄柏1~3份、茵陈1~3份、柴胡1~3份、薄荷1~3份、山楂1~3份、双花1~3份、甘草1~3份和杨树皮类脂组成。本发明采用纯中草药材制成,来源广泛、成本低,治愈率高,药物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特别是同过水煎提取,保持了传统中药工艺、更易于吸收。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止血止痢、温补胃肠和调节机体机能的作用,有效治疗出鸭病毒性肝炎,缩短恢复期。使用方便。临床试验证明,治愈率达到85%以上,有独特疗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兽药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合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流行于冬春季的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是一种鸭急性接触性传播性病毒,DHAV主要导致雏鸭运动失调、转圈、两脚痉挛后踢,头向后背等神经症状,该病发病急,传播快,雏鸭常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掉。
目前,预防该病最常用的是疫苗和抗体。疫苗是通过采集发病鸭的脏器,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筛选合适的毒株加以佐剂制备而成,使用时以预防为主。由于疫苗的研制往往滞后于病毒的感染,在新的变异病毒面前,疫苗常常没有预防效果;抗体是通过疫苗对动物强化免疫,然后采集动物的血清或者所产的卵,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提取制备而成,使用时以紧急预防为主。由于抗体的研制与疫苗一样具有滞后性,因此,对鸭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也有局限性。
临床上也常常采用中药和抗病毒西药对鸭肝炎进行预防和治疗,如黄柏、虎杖、鱼腥草等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等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传统中药由于其组方不合理,常常导致中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欠佳;抗病毒西药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由于存在耐药性的问题,目前已经被农业部禁止使用。因此,利用传统中药,研发一种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物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药抗病毒的主要机理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抑制病毒,主要阻断病毒繁殖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如大青叶、黄芩、金银花、板蓝根等对呼吸道病毒;连翘、黄连、黄柏对肠道病毒;黄柏、虎杖、鱼腥草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二是间接抑制病毒,通过中药诱发机体产生干扰素等其他细胞因子或者改善免疫系统而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如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对鸡传支病毒有较佳抑制效果;蒲公英、鱼腥草、穿山莲、野菊花能延续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梁荣、许信刚等用板蓝根、党参、茯苓等清热解毒、滋阴健脾为主的药物治疗人工攻毒的传染性腔上囊病鸡34只,有效率为93%,而空白对照组的自愈率仅为50%(1998.12《中国兽医科技》)。陈德坤、李俊生等研究认为,党参、黄芪、淫羊藿等复方中药提取物协同NDⅡ系疫苗免疫鸡,可提高ND抗体效价,延长其体内存留的时间,并提高群体的保护率(1998.11《中国兽医科技》)。蒋文灿、王天益等用纯中草药制剂“克瘟灵”对鸡新城疫自然病例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扩大试验、推广应用试验,所治新城疫病鸡51250例,治愈率达92.4%(1997.5《中兽医医药杂志》)。张克家、郭世宁等应用石苇解毒散以不同剂量和用药途径防治人工感染鸡肾传支,表明石苇解毒散对传支防治效果良好(《中兽医医药杂志》1998.6)。
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中药组合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合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依据中兽医理论对雏鸭病毒性肝炎辨证施治,筛选组方配伍,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且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0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