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传动驱动轮测试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48360.7 | 申请日: | 2015-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3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裘信国;姜伟;齐子诚;周见行;郑颖;夏中楠;金国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李百玲 |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动 驱动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叉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传动驱动轮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辆动力性检测过程中,国内外最为常见的方法分为路试和试验台实验两种。相较于实验台测试而言,路试方法具有试验周期长、物力人力成本高、受路面以及环境限制强等缺点。经过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长期研发,已初步设计了驱动轮测试平台的雏形;但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有些简易试验台就缺少有效的阻力加载模块,或者无法进行道路谱的动态模拟;还有一些高校模拟汽车性能测试方案,设计出单滚筒或者双滚筒式台架测试系统,而由于单滚筒结构,滚筒直径大,安装精度要求高,故难以推广,现有双滚筒结构大都采用主副滚筒传动方式,即只有主滚筒可以传动转矩或者动力,而副滚筒只能起到支撑或者调整作用,严重制约了传动效率与精度的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车辆动力性测试系统的传动效率较低、测试精度较低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效率较高、测试精度较高的双传动驱动轮测试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传动驱动轮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以定位驱动轮的夹具、用以安装夹具的机架、用以驱动轮摩擦传动的滚筒、用以滚筒动力传动的齿轮箱、用以检测旋转轴的扭矩和转速的扭矩传感器和用以驱动轮施加横向阻力的制动装置,所述夹具位于所述滚筒的上方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滚筒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滚筒包括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前后成列布置,所述驱动轮位于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之间,所述第一滚筒的旋转方向、所述第二滚筒的旋转方向均与所述驱动轮的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齿轮箱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上设有第一齿轮箱输入轴,所述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齿轮箱输入轴,所述第三齿轮上设有齿轮箱输出轴,所述第一齿轮箱输入轴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箱输入轴与所述第二滚筒连接,所述齿轮箱输出轴与所述扭矩传感器连接,所述扭矩传感器与所述制动装置连接;
所述扭矩传感器、制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驱动轮连接。
进一步,所述机架包括立柱和压板,所述立柱设置有四个,所述压板横向安装四个立柱的上端。
再进一步,所述制动装置为电力测功机。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均为斜齿轮。
再进一步,所述压板上设有用以固定夹具的扳手,所述扳手通过销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压板上,压板上开有用以定位扳手的定位槽,所述扳手包括定位部和卡接部,所述定位部上开有与所述定位槽相对应的定位孔,定位销穿过定位孔定位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夹具的下端夹装所述驱动轮,所述夹具的上端设有夹具焊接杆,所述夹具焊接杆上开有卡槽,所述卡接部卡在所述卡槽内。
再进一步,所述齿轮箱输出轴与所述扭矩传感器之间、所述电力测功机与所述扭矩传感器之间均通过联轴器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一齿轮箱输入轴之间、所述第一齿轮箱输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所述第二滚筒与所述第二齿轮箱输入轴之间、所述第二齿轮箱输入轴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齿轮箱输出轴之间均为键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夹具包括上端的固定框架和下端的装夹板,所述装夹板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夹具焊接杆竖向固定在固定框架的上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有效解决了传统路试重复性低且耗费成本高的问题,避免了传统测试方法无法实现动态阻力加载的缺陷;尤其解决了现有相关检测装置采用主从动双滚筒结构时,传动效率较低,测试精度达不到要求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双传动驱动轮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其中省略了夹具。
图3是齿轮箱内部结构图。
图4是压板的俯视图。
图5是夹具焊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83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