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24450.2 | 申请日: | 2015-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5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 发明(设计)人: | 查祎英;王方方;田亮;朱韫晖;刘瑞;郑柳;杨霏;李永平;吴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11271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沟道 碳化硅 沟槽 mosfets 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
1)沟槽栅碳化硅MOSFET:n型碳化硅衬底,所述衬底上的n型碳化硅漂移层,所述漂移层内包含具有间隔的p+型碳化硅区,所述p+型碳化硅区之间含有n+碳化硅源区;
2)n型隐埋沟道:位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之间且在所述n+碳化硅源区下的n型碳化硅漂移层内;
3)p型碳化硅区:位于所述n+碳化硅源区下且在所述n型隐埋沟道内与所述p+型碳化硅区相对;
4)沟槽栅介质:位于所述n+碳化硅源区之间,自n型碳化硅漂移层表面,沿n+碳化硅源区,经p型碳化硅区延伸进入n型碳化硅漂移层,槽深大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结深;
5)栅接触:位于所述沟槽栅介质之上;基区接触:位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上;源接触:与所述基区接触相交叠;漏接触;
所述n型碳化硅衬底和所述n型碳化硅漂移层的载流子浓度分别为1018~1021cm-3和1014~1016cm-3;
所述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是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的:
1)于n型碳化硅漂移层上制作掩膜,注入p型杂质,形成p+型碳化硅区;
2)重新制作掩膜,注入n型杂质,形成n+碳化硅源区;
3)再次注入n型杂质,在n+碳化硅源区之下形成n型掺杂区;
4)于步骤2)所述掩膜上沉淀多晶硅,经退火、刻蚀和再退火,形成侧墙实现注入掩膜,注入p型杂质,形成p形碳化硅区;
5)氧化步骤4)所述掩膜,形成刻蚀掩膜,刻蚀碳化硅形成沟槽;
6)退火激活注入杂质;
7)制作栅介质层;
8)图形化栅介质层,形成基区接触的开口,制作图形化金属层,同时形成栅接触和基区接触;
9)制作源接触和漏接触;
10)沉积隔离介质层,图形化形成源电极和栅电极的接触窗口;
所述n型隐埋沟道在施加零伏栅偏压时是自耗尽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为4H-SiC或6H-Si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为包含在n型碳化硅漂移层中的具有间隔的p型杂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碳化硅源区为包含在n型碳化硅漂移层中的被p+型碳化硅区包围n型杂质掺杂区,其载流子浓度为1019~1021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形成基区,其载流子浓度为1018~1020cm-3,延伸至n型碳化硅漂移层内0.2~3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隐埋沟道的薄层电荷为1012~1013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隐埋沟道的厚度为0.1~1μm,载流子浓度为1016~1018cm-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沟道碳化硅沟槽栅MOSFET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碳化硅区的薄层电荷为1012~1013cm-2,且不小于n型隐埋沟道的薄层电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未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445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