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电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22440.5 | 申请日: | 2010-06-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5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忠;陈硕懋;郭晋玮;刘莎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8224 | 分类号: | H01L21/8224;H01L27/02;H01L27/082;H01L27/12;H01L29/06;H01L29/735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郝新慧;章侃铱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电路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结构。上述集成电路结构包括一阱区,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类型。一射极,其具有相反于上述第一导电类型的一第二导电类型,上述射极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一集极,其具有上述第二导电类型,上述集极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且大体上环绕上述射极。一基极接触,其具有上述第一导电类型,上述基极接触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上述基极接触将上述射极和上述集极水平隔开。至少一导电条状物,与上述射极、上述集极和上述基极接触彼此水平隔开。一介电层,位于至少一上述导电条状物的正下方,且与至少一上述导电条状物接触。本发明具有高射频频率和高电流增益,并导致闪烁噪声的降低,另外可降低工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特别涉及使用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CMOS)绝缘层上覆硅(SOI)工艺形成的横向垂直双极结晶体管(LVBJT)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极结晶体管(以下简称BJT)为模拟集成电路的关键部分。BJT可分为NPN BJT(以下简称NBJT)和PNP BJT(以下简称PBJT)等类型。对于NPN BJT的符号而言,其包括如图1A所示的集极C、基极B和射极E。利用公知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以下简称CMOS)工艺可以形成两种常用的BJT。图1B和图1C显示一垂直BJT(vertical-BJT),其中图1B显示俯视图,而图1C显示剖面图。上述垂直BJT为包括掺杂区的一NPN BJT,其为射极E、基极接触B和集极C。为了增加射极注入效率,射极E被基极接触B和集极C环绕。射极E和基极接触B形成于P型阱PW中,而集极C形成于N型阱NW中,其中上述P型阱PW和N型阱NW进一步形成于深N型阱DNW中。由于基极区包括P型阱和基极接触B,射极/基极结和集极/基极结形成于垂直设置的元件之间,所以形成的BJT可视为一垂直BJT。
图1D和图1E显示一(NPN)横向BJT(lateral-BJT)。图1D显示俯视图,而图1E显示剖面图。由于P型阱PW为基极区的一部分,P型阱PW的一部分介于射极E和集极C之间,射极/基极结和集极/基极结形成于横向设置的元件之间,所以形成的BJT可视为一横向BJT(LBJT)。
公知垂直BJT和横向BJT的增益改善能力被以下条件所限制。以图1E为例,除了企图形成的BJT之外,还有寄生晶体管NBJT,上述寄生晶体管NBJT的集极、基极和射极分别由射极(区域)E、N型阱NW和深N型阱DNW形成。由于寄生晶体管NBJT的射极/基极结的一重要部分位于界面2,上述界面2位于射极E的底部,为了降低寄生晶体管NBJT的影响,界面2优选具有小的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改善LBJT的射极注入效率,如箭头4标示的介于射极E和集极C之间的路径优选具有大的界面面积(在垂直于附图显示平面的平面中)。射极E和集极C的长度L(图1D)需要非常大的值。射极E的非常大的长度L和小的面积为互相矛盾的需求,意指改善LBJT会带来非常大的寄生BJT的成本。如果LBJT是利用与形成CMOS元件相同的工艺形成的话,公知垂直BJT的困境为基极宽度不稳定,上述基极宽度大体上等于如图1C所示的P型阱PW的深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结构,以解决公知技术的问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结构,上述集成电路结构,包括一阱区,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类型。一射极,其具有相反于上述第一导电类型的一第二导电类型,上述射极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一集极,其具有上述第二导电类型,上述集极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且大体上环绕上述射极。一基极接触,其具有上述第一导电类型,上述基极接触位于上述阱区上方。上述基极接触将上述射极和上述集极水平隔开。至少一导电条状物,与上述射极、上述集极和上述基极接触彼此水平隔开。一介电层,位于至少一上述导电条状物的正下方,且与至少一上述导电条状物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24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