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96102.4 | 申请日: | 2015-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0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 发明(设计)人: | 徐子力;黄智洪;杨文俊;卢松;党应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M1/14 | 分类号: | B62M1/14;B62K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臂式 代步 行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包括一对后轮、一个前轮、车体、摇杆机构、动力传动机构、V形摆臂;所述前轮通过前轮架与车体旋转连接;所述V形摆臂水平设置,V形摆臂头部与车体旋转相连接,一对后轮通过一对后轮架与V形摆臂的两条摆臂旋转相连接,后轮架与摆臂的旋转轴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倾角;所述摇杆机构与动力传动机构相连接,通过人手摇摇杆机构使V形摆臂来回转动,从而使得一对后轮左右摆动行进。本发明作为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操作简便、既保留了龙行车轻便灵活、休闲娱乐的特点,又拥有摆臂运动的健身功能。而且可作为一种玩具,是一种具有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机动代步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
背景技术
代步车作为人们出行必备的一种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代步车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有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汽车等。但是,大多已有的代步车只能实现单一的代步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娱乐、健身,单一功能的代步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龙行车运动作为一种受到广大青少年青睐的时尚运动方式,龙行车是通过人体腰部、臀部的左右扭动,改变重心位置从而驱动龙行车。而摆臂运动属于有氧运动的一种,对人的胸部、背部、上肢、腰部均能起到较好的健身作用。锻炼人员在摆臂时,通过扩大脊背在体前屈和体后伸过程当中的活动范围,可以使脊柱的各个关节得到有效地运动,同时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然而,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前者主要在速度和适用人群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后者过于乏味。因此,将上述两种运动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研制一种新型的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代步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中所提的局限性:龙行车在速度和适用人群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摆臂运动过于乏味;因此,综合各自的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摆臂式代步龙行车以人手摇摇杆作为动力来源,控制V形摆臂左右摆动,人和车体便可向前滑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摆臂式代步龙行车,包括一对后轮、一个前轮、车体、摇杆机构、动力传动机构、V形摆臂;所述前轮通过前轮架与车体旋转连接;所述V形摆臂水平设置,V形摆臂头部与车体旋转相连接,一对后轮通过一对后轮架与V形摆臂的两条摆臂旋转相连接,后轮架与摆臂的旋转轴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倾角;所述摇杆机构与动力传动机构相连接,通过人手摇摇杆机构使V形摆臂来回转动,从而使得一对后轮左右摆动行进。
进一步地,所述V形摆臂的两条摆臂张角为α度,V形摆臂的摆动幅度在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为后偏置轮,当所述后轮无法提供动力时,由前轮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方向舵和座椅,所述方向舵连接前轮架,以脚动方式控制前轮的前进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机构和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箱体、可调摇杆手柄、摆臂轴、锥齿轮、轴承座、摇杆、摇杆轴和摆臂轴支座;所述V形摆臂与摆臂轴固写连接,所述摆臂轴与锥齿轮b键连接,所述摆臂轴与车体、摆臂轴支座滚动连接,所述锥齿轮b与锥齿轮a啮合,所述锥齿轮a与摇杆轴键连接,所述摇杆轴与摇杆固定连接,所述摇杆轴与轴承座滚动连接,所述摇杆与可调摇杆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摆臂轴支座、轴承座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箱体与摆臂轴支座、轴承座固定连接;通过人手摇摇杆从而使得一对后轮左右摆动行进,摇杆的摆动角度在β以内,β角小于70度。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机构和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车盖、大轮、带状物、一对小轮和一对摇杆手柄;所述大轮与所述V形摆臂旋转连接,所述一对小轮的中心轴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一对小轮和大轮通过所述带状物相连接;所述一对摇杆手柄固定安装在小轮的中心轴上;通过前后摆动所述一对摇杆手柄,使一对后轮左右摆动前进。
进一步地,所述小轮和所述大轮直径比为7: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961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