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43026.3 | 申请日: | 2015-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39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唐亮;蒋维廉;韩涛;王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入设备 用户标识 用户端 设备和系统 报文处理 第一数据 报文 发送 隧道 海量用户 接入网络 节省系统 配置过程 隧道资源 网络资源 映射关系 携带 | ||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接入设备建立与CGN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隧道;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第一用户端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所述接入设备根据用户端地址与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端对应的第一用户标识,将所述第一数据报文进行GRE封装,得到第一GRE报文,所述第一GRE报文携带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所述接入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一条隧道向所述CGN设备发送所述第一GRE报文。采用该实施方案,可以在有海量用户接入网络时,减少隧道资源的开销、简化配置过程、节省系统开销和网络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技术(Tunneling)是一种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例如,在家庭用户接入场景中,传统客户侧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集成了控制平面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通用即插即用服务器(Universal Plug and Play Server,UPnP server)、TR069协议(Technical Report 069)、用户管理功能和转发平面的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NAT)、路由转发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集成基于CPE硬件支持。当运营商要部署新业务时,例如升级到第六版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需要对分布在各个家庭的海量CPE进行软件和硬件的升级,导致设备投资成本的增加;同时CPE的多功能集成,也造成了现网的运维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将CPE的不同功能分解到不同的设备上,例如,将控制平面功能分解到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oadbandRemote Access Server,BRAS),此时二层客户侧设备L2-CPE只需要提供基本的二层转发功能,BRAS设备将L2-CPE的用户流量封装到不同的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eneric RoutingEncapsulation,GRE)中,通过隧道发送给运营商级网络地址转换(Carrier Grade NAT,CGN)设备。
但是,现有技术的上述方法需要针对每个用户端配置一条独立的GRE隧道,其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对于海量的用户端,需要设置海量GRE隧道进行支持,增加了隧道资源的开销;(2)GRE隧道为静态配置,对于海量用户端会大幅增加客户的配置工作;(3)海量GRE隧道启用保活(Keep alive)检测,增加了系统开销,并且占用大量网络资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以便在海量用户接入时,减少隧道资源的开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接入设备建立与CGN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隧道;
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第一用户端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
所述接入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报文携带的第一用户端地址,根据用户端地址与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端地址对应的第一用户标识,将所述第一用户端发送的第一数据报文进行GRE封装,得到第一GRE报文,所述第一GRE报文携带所述第一用户标识;
所述接入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一条隧道向所述CGN设备发送所述第一GRE报文。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接收所述CGN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一条隧道发送的第二GRE报文,所述第二GRE报文是由所述CGN设备对服务器发往第二用户端的第二数据报文进行GRE封装得到的,所述第二GRE报文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端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
所述接入设备解封所述第二GRE报文,获取所述第二数据报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30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路由器及其外壳
- 下一篇:智能家居系统的多网关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