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糖立式中和反应箱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07770.0 | 申请日: | 2015-03-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1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良;李少云;詹慧;覃甲;钟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星星制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3B20/02 | 分类号: | C13B20/02 |
| 代理公司: | 北海市海城区佳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5 | 代理人: | 林以坤 |
| 地址: | 536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糖 立式 中和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糖立式中和反应箱的设计和制造。
技术背景
目前在制糖工业中,使用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该种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 由于在工作中的硫熏和高速高压作用,立式中和反应箱冲击力过大,导致石灰乳加入不均匀,有时甚至出现无法加入石灰乳的现象,致使中和加石灰乳不稳定,出现中和反应pH值不稳定的现象,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如果有一种能使中和加石灰乳稳定,中和反应pH值稳定的立式中和反应箱在制糖业中使用,一定能得到制糖业界的欢迎。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种能使中和加石灰乳稳定,中和反应pH值稳定的立式中和反应箱在制糖业实践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和制造一种制糖立式中和反应箱,以克服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 由于在工作中经过硫熏和高速高压作用,导致立式中和反应箱冲击力过大,无法加入石灰乳,或者石灰乳加入不均匀,出现中和反应pH值不稳定的现象,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制糖立式中和反应箱,包括反应箱3、设置于反应箱3上部的入汁口1、设置于反应箱3上部的加石灰口2、散汽箱5、设置于散汽箱5上部的散汽口7,其特征为:还包括二端分别连接反应箱3顶部和散汽箱5上部的散汽管8、设置于散汽箱5侧面的出汁口6、二端分别连接反应箱3和散汽箱5的出汁管4。
出汁管4在反应箱3的一端比在散汽箱5的一端稍高。
散汽箱5内的出汁管4末端连接有弯管9。
采取以上措施的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 由于在工作中经过硫熏中和高速高压作用,导致立式中和反应箱冲击力过大,无法加入石灰乳,或者石灰乳加入不均匀,出现中和反应pH值不稳定的现象,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缺点。本发明能使反应箱内多余的气体消散,降低反应箱内的压力,使加灰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入汁口1、加石灰口2、反应箱3、出汁管4、散汽箱5、出汁口6、散汽口7、散汽管8、弯管9。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结构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
参考以上附图。
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包括反应箱3、设置于反应箱3上部的入汁口1、设置于反应箱3上部的加石灰口2、散汽箱5、设置于散汽箱5上部的散汽口7,反应箱3和散汽箱5之间有一条直通的出汁管,出汁口设置于散汽箱底部。
本发明对传统的立式中和反应箱作了如下的改进:设置二端分别连接反应箱3顶部和散汽箱5上部的散汽管8;设置于散汽箱5侧面的出汁口6;二端分别连接反应箱3和散汽箱5的出汁管4,实施例为二条出汁管4;出汁管4在反应箱3的一端比在散汽箱5的一端稍高;散汽箱5内的出汁管4末端连接有弯管9。
入汁口1:入汁管采用直径200mm的钢管制作,混合汁经过一次加热至55-70℃后,通过该入口进入中和箱。
加石灰口2:该加灰口接头处采用透明软管链接,这样可以清楚看到加灰的情况,石灰水通过混合汁的喷射抽吸进入中和箱。
反应箱3:反应箱直径1200mm,高1750mm,混合汁、石灰乳和二氧化硫在反应箱里充分反应后,再进行二次加热。
出汁管4:传统反应箱到散气箱只有一条直通的出汁管,现在更改为从两侧进入,一方面增大了出汁口面积,另一方面使出汁管内的中和汁保持半满的状态,使中和汁能快速进入到散气箱,避免过多中和汁停留在反应箱,加大反冲力。
散汽箱5:散汽箱主要作用是散汽充分,在散汽箱内的两条出汁管4末端连接有弯管9,利用液体的自身的冲击力加大中和汁的混合程度,使SO2与Ca(OH)2进一步充分反应,可以比较有效的杜绝后反应的出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星星制糖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星星制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77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