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分离回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056375.4 | 申请日: | 2015-0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8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姝 |
| 主分类号: | C08J11/08 | 分类号: | C08J1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11359 | 代理人: | 徐江华 |
| 地址: |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管***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增强 塑性 塑料 分离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领域,特别涉及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材料的分离回收再利用。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被人们广泛熟悉和应用,塑料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应用,特别是纤维增强改性热塑性塑料,不论在汽车业、建筑业和工业电子电器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回收纤维增强性塑料的难度是一个很大的绊脚石,特别在建筑、汽车等回收压力很大的领域。多数此种材料只能送往垃圾填埋场。目前世界是最好的方法是德国,他们将这些材料填充到水泥窖内,但是该工艺具有较高的门槛费用,日本英国等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水解、焚烧,但仅仅能够得到可以重新利用的纤维,而树脂必须被浪费。随着欧洲车辆(ELV)指令的强大推力,回收和利用汽车零部件材料迫在眉睫。随着汽车轻量化的进程,纤维增强性热塑性塑料将会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而回收利用就是一个不可不面对的问题。加之石油和玻纤矿的稀有性,树脂和玻纤的回收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专利提供了一种方法将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通过良性溶剂溶解后,将纤维从热塑性树脂的良性溶剂内提取出来,而后对含有树脂的溶剂进行反复抽提得到纯净的树脂;这样,树脂、纤维能够重新被利用,实现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接近全部的再循环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纤维增强性热塑性塑料的循环再利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分离回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分离回收方法,采用溶剂溶解的方法将热塑性塑料和纤维分离,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纤维增强性塑料溶解至树脂的良性溶剂内,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磁力搅拌,直至形成混合溶液;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溶液通过过滤方法使得纤维与树脂良性溶剂分离;
(3)将步骤(2)中得到的纤维用良性溶剂进行冲洗、过滤、提纯或汽提;
(4)将步骤(3)中得到的纤维在300-600℃温度下灼烧或直接回炉重炼得到纤维;
(5)将步骤(2)和(3)中得到的溶有树脂的溶剂进行抽提或汽提、沉淀提纯得到树脂经清洗、烘干、造粒后使用。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良性溶剂为苯甲醚、二苯醚、乙苯、甲苯、苯、四氯化碳、二氧六环、氯仿、正丙醇、环已烷、甲醇、十氢萘、苯甲醇、丙酮、乙醇、正辛烷、乙酸乙酯、环己醇、间甲苯、邻氯苯酚、氯苯、六氟丙酮水合物、二氯甲烷、二噁英和甲酸溶液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压力为正常室压。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过滤设备为PE、PTFE、PVDF、聚砜、陶瓷、金属、芳香族聚酰胺的膜或喷涂上述聚合物的金属板或容器;所述过滤设备为孔隙率1nm-70um。
优选地,所述步骤(2)重复3次。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提纯至树脂的提纯产率在80-90%。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汽提之前需要对纤维进行冲洗3次以上。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温度为400-500℃。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树脂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剂进行清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滤除纤维后的树脂中可能含有树脂及相关添加剂(例如:矿粉、阻燃剂、抗氧剂等),将此树脂混合物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进行清洗处理,去除树脂表面残留能导致树脂降解的溶剂,减少溶剂残留分子对树脂材料进行破坏,提高材料的使用稳定性,保证此树脂可以再重新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中所述纤维可以是玻纤、碳纤、各种植物纤维,只要是能与树脂不共溶的纤维即可;所述废料包括任何形式、形状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所述含纤维增强性热塑性树脂材料含,纤维增强阻燃性热塑性树脂材料、纤维增强性非阻燃性热塑性树脂材料、添有其他填充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等泛指一切具有纤维增强性热塑性树脂材料。
该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姝,未经王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63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