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27439.8 | 申请日: | 2015-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72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循环 采样 气体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在线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炉运行过程中,为保证炉体安全和满足工艺需要,经常要对炉内气氛如微量氧气、氢气等气体含量进行在线分析。为节省投资,方便维护,常使用单套分析仪设备对多个样气通道进行循环采样分析。
但正是由于分析系统的循环采样过程,分析仪设备在某一时刻只能采样一个通道,就会造成在此采样时刻里分析仪不能获知其他未被采样的通道中的样气信息。
而且,由于样气流经分析仪表需要时间,且分析仪表也存在响应时间,所以在通道的循环切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数据的变化和稳定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分析仪数据严重失真,必须丢弃,使得此过程中分析仪提供的样气分析数据给出错误启示。上述两原因使得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不完整,难以满足生产及维护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以在通道的循环切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数据的变化和稳定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分析仪数据严重失真,必须丢弃,使得此过程中分析仪提供的样气分析数据给出错误启示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通过单套分析仪设备对多个样气通道进行循环采样分析,在所述分析仪设备由样气通道A切换到样气通道B时,需要经过一个切换时间tA-B,才能输出准确的采样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在自学习阶段,所述分析仪设备由样气通道A切换到样气通道B时,开始切换时间的计时;所述分析仪设备对样气通道B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采样;根据采样得到的样气通道B的输入数据,计算出理论输出值;通过比较所述理论输出值和采样得到的输出数据,得到两者的误差值;当计算的平均误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停止计时,并将计时结果定义为切换时间tA-B;后续在实际工作阶段,每次进行样气通道A切换到样气通道B操作时,在完成所述切换时间tA-B的过渡后,才呈现实际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包括:
根据多通道自动循环采样分析系统的输入变量数量来判断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分析系统对各通道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训练,并对模型进行误差评估;分析系统对通道切换过程中的时间特性进行自学习训练,找出各通道的切换响应时间;训练结束后,系统执行循环采样数据处理过程,利用对切换时间特性的学习成果对通道切换过程中的实测数据流向进行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的有益效果包括:提高了各通道样气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促进了循环采样分析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道切换训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道预测模型训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循环采样气体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74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