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发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19274.3 | 申请日: | 2014-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3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 发明(设计)人: | 大杉知士;松本晃典;山口昌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B01J7/00;F42B3/1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李婷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入到乘员保护装置中的气体发生器,特别涉及装入到在汽车中装备的气囊装置中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从汽车等的乘员的保护的观点,作为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正在普及。气囊装置是以将乘员从在车辆等碰撞时发生的冲击保护的目的装备的,通过在车辆等碰撞时瞬间地使气囊膨胀及展开,气囊成为缓冲体承接住乘员的身体。
气体发生器是下述设备:装入在该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等碰撞时通过来自控制单元的通电使点火器点火,通过在点火器中产生的火焰使气体发生剂燃烧而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由此使气囊膨胀及展开。另外,气囊装置例如被装备到汽车的方向盘或仪表板等上。
近年来,在气体发生器中,从其轻量化或制造的容易化等的观点,进行了通过以树脂材料为原料的镶嵌成形将点火器固定到壳体上的尝试。具体而言,例如研究了以下构造:将一片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通过压力加工等制作在底板部上形成有开口部的有底筒状的下部侧壳,以将该开口部插通的方式配置点火器,通过使绝缘性的流动性树脂材料流入到这些点火器与下部侧壳之间的空间中并固化而形成树脂成形体,经由形成的树脂成形体将点火器固定到下部侧壳上。
作为公开了该构造的文献,例如有特开2001-165600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特开2008-4994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10-173559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表2012-504073号公报(专利文献4)等。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656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49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0-1735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表2012-5040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下,通过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点火器动作,有因其冲击而在树脂成形体自身或该树脂成形体与其固接的部件的界面中发生龟裂的情况,根据该龟裂的发生状况的如何,有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中发生不良状况的问题。
例如,在树脂成形体与点火器的界面中发生了较大的龟裂的情况下,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中点火器的保持变得不充分,通过在点火器中发生浮起,引发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状态成为不想要的状态的不良状况。
进而,产生的龟裂不论其产生部位如何,在到达气体发生器的外部的情况下,都会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与壳体外部的空间在不想要的部分连通,还是引发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状态成为不想要的状态的不良状况。
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特开2001-165600号公报中公开的气体发生器是作为点火器的收容有点火药的部分的点火部的外周面中的仅其下端侧的部分被树脂成形体覆盖的结构,所以容易在点火器的保持力中发生不足,担心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中发生上述点火器的浮起。
此外,上述特开2008-49941号公报、上述特开2010-173559号公报及上述特表2012-504073号公报所公开的气体发生器是点火器的点火部的外周面中的大致全域被较厚的树脂成形体覆盖的结构,所以在点火器的动作时发生的冲击作用在该部分的大致全域中,担心会发生达到上述气体发生器的外部的较大的龟裂。
因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采用使用树脂成形体将点火器固定到壳体上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动作时的不良状况的发生的气体发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92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