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MBR复合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57452.7 | 申请日: | 2014-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56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敏;孙永利;郑兴灿;韦启信;范波;陈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刘海 |
| 地址: | 300061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碳源 高效 利用 a2 mbr 复合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MBR复合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进水碳源不足是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和节能降耗的主要限制因素。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TN均值仅为3.49,6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TN低于4。
随着一级A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实施,A2/O与MBR复合工艺在我国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中的工程应用越来越多,但大多现有A2/O与MBR复合工艺运行中仍存在碳源未被高效利用的问题,如回流硝化液中携带溶解氧对缺氧池碳源的消耗,污泥内源反硝化作用未被充分利用,反硝化除磷技术的“一碳两用”作用未被充分利用等,严重影响低碳氮比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和节能降耗。
消氧池技术是解决回流硝化液携带溶解氧进入缺氧池导致工艺脱氮效能下降的重要技术措施,是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利用污泥的耗氧能力消除混合液溶解氧,避免回流硝化液携带溶解氧进入缺氧池后对进水碳源或外加碳源造成消耗,进而实现碳源的高效利用和强化工艺脱氮。
污泥内源反硝化技术是低碳氮比高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的重要措施,是高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和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在较高的污泥浓度和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下,污泥内源反硝化技术的强化脱氮能力可达4-9mg/L。由于A2/O与MBR复合工艺系统的污泥浓度较高,可为污泥内源反硝化技术在A2/O与MBR复合工艺系统中的利用提供良好条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MBR复合处理系统,通过在传统A2/O与MBR复合处理系统中增设消氧池和缺氧池,实现碳源的高效利用和强化工艺脱氮。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MBR复合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设置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好氧池、消氧池、第二缺氧池和膜池,厌氧池的出水端连接第一缺氧池,第一缺氧池的出水端连接好氧池,好氧池的出水端连接消氧池,消氧池的出水端连接第二缺氧池,第二缺氧池的出水端连接膜池;所述第一缺氧池的回流端与厌氧池之间连接第一内回流系统,消氧池的回流端与第一缺氧池之间连接连接第二内回流系统,膜池的回流端与好氧池之间连接第三内回流系统。
进一步的,在所述膜池内设置有膜组件,膜组件采用中空纤维膜组件。
进一步的,在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和消氧池内分别设置潜水推进器或搅拌器。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采用微孔曝气系统,膜池采用穿孔管曝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实用新型将消氧池技术、污泥内源反硝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等精细化管理技术与现有A2/O与MBR复合工艺系统有机集成,构建一种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与MBR复合工艺系统,具有碳源利用率高、脱氮除磷效果好、节能降耗作用显著等优点。(2)好氧池按低氧模式运行(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1mg/L),不但有利于减小后续消氧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而且可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提供条件,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碳源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效果。(3)本实用新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可解决现有A2/O与MBR复合工艺系统的不足,可为我国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新思路,对低碳氮比、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达标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A2/O-MBR复合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A2/O-MBR复合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1、第一缺氧池2、好氧池3、消氧池4、第二缺氧池5、膜池6、污水7、膜出水8、第一内回流系统9、第二内回流系统11、第三内回流系统10、剩余污泥12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574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河道淤泥脱水机
- 下一篇:新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