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空间苗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28158.3 | 申请日: | 2014-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9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 发明(设计)人: | 韩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B1/12 | 分类号: | A01B1/12 |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成长青 |
| 地址: | 03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间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空间苗锄。
背景技术
锄头作为一种常用的农具,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传统的锄头整体较重,在锄草时,将土和草一起带走,且劳动强度大。现在一些改良版锄头,采用在锄板上设漏孔,漏孔可以是设在锄板中心较大的孔结构,也可以是分布在锄板四周较小的孔洞,但改良版锄头仍存在一些不便,如锄板较大时,因幼苗种植较密,给间苗带来不便,且在铲除农作物周围的杂草时,很容易误伤农作物;当锄板较小时,因锄板与土壤的有效接触面过小,严重影响锄草间苗的效率,给农户带来较大的劳动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空间苗锄,旨在提供一种高效、轻便、不沾土的锄头,且方便间苗、去除农作物根部附近的杂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空间苗锄,包括锄板,所述锄板中间的锄板孔将锄板分为锄背和锄刃,所述锄刃两端具有与锄刃连为一体的镰刀状间苗板,所述间苗板由外侧向内侧弯曲,且在间苗板内外弧形成刃口。将锄板中间开设锄板孔,不仅能降低锄板的重量和成本,更能让锄头翻动过的土壤通过锄板孔漏出自动回填,降低劳动强度;锄刃两端的间苗板向上翘起,当需要间密植幼苗,或去除农作物周围的杂草时,仅将锄板适当倾斜,用间苗板的外侧或内侧刃口就能轻松搞定。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锄刃的宽度不小于锄背的宽度,这样设计能在兼顾锄头轻便、不沾土优势的条件下,使锄头松地更有力度。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锄背和锄刃上设有漏泥孔,在保证锄头结实程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锄头回填土壤的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漏泥孔的孔面积不超过1/15的锄板孔的孔面积。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锄背上设有与其固连的手柄,手柄可以是金属的、木质的、塑料的等任何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锄背还有设有锄箍,所述锄箍与锄背一体地形成,所述锄箍将锄板与手柄相连接,手柄可以是金属的、木质的、塑料的等任何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了让锄板更容易进入地面,在上述任何结构的中空间苗锄的锄刃上焊接至少两个钢钉。
本实用新型的中空间苗锄,结构巧妙,锄草松地时,轻便、不沾土、土壤自动回填,幼苗密植或农作物周围有杂草时,用间苗板就能轻松搞定,是一个多功能锄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锄刃,2.锄板,3.锄板孔,4.间苗板,5. 锄箍,6.手柄,7.漏泥孔,8.钢钉。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中空间苗锄,包括锄板2,在锄板2中间设有锄板孔3,锄板2的前端为锄刃1,锄刃1两端具有与锄刃1连为一体的向上翘起的弧形状间苗板4,间苗板4一端为尖部,且在间苗板内外弧上形成刃口,锄板孔3到锄刃1的最小距离为锄板孔3到锄板其余侧边的最小距离的3.5倍,在锄板1上设有与其固连的手柄6。
实施例2
一种中空间苗锄,包括锄板2,在锄板2中间设有锄板孔3,锄板2的前端为锄刃1,锄刃1两端具有与锄刃1连为一体的向上翘起的弧形状间苗板4,间苗板4一端为尖部,且在间苗板内外弧上形成刃口,锄板孔3到锄刃1的最小距离为锄板孔3到锄板其余侧边的最小距离的2.5倍,在锄板2上设有漏泥孔7,在锄板2上设有锄箍5,在锄刃1上焊接钢钉8。
当然,上述实施例是出于解释的目的,并非诣在穷举或本实用新型限定于所公开的精确行驶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和精髓的情况下,可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实施例进行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281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