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结晶集装式波纹管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06203.5 | 申请日: | 2014-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8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郝飞;赵伟刚;任永锋;张树强;王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L51/02 | 分类号: | F16L51/02;F16L55/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陈广民 |
| 地址: | 710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晶 集装 波纹管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机械密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结晶集装式波纹管密封装置,其主要用于工作介质具有结晶特点的反应釜中。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于反应釜的旋转轴密封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类型是采用弹、塑性材料堵塞泄漏通道的填料密封,其特征是利用填料的压缩变形填充间隙达到密封;第二种类型是弹簧式机械密封,其特征是利用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促使静止环和旋转环紧密贴合实现密封。
第一种填料密封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但其摩擦功耗大,补偿能力较差,容易受偏摆或振动的影响,密封寿命较短。
第二种弹簧式机械密封,大多采用静止环作为补偿元件,密封可靠性和适应性较好,但在轴向窜动较大的大型反应釜中,将旋转环作为补偿元件时,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将大幅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结晶集装式波纹管密封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密封装置密封性低,密封寿命较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结晶集装式波纹管密封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密封腔体、主密封组件、补偿组件、辅助密封组件、定位组件;
上述密封腔体包括沿轴向由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法兰、支撑环和上法兰;
上述补偿组件包括套在轴上且由下往上依次连接的动环、动环座、波纹管、波纹管座;
上述动环设置在动环座和轴之间;上述动环座和波纹管的一端密封连接,上述波纹管的另一端与波纹管座密封连接;上述动环和动环座之间设置有防转钉;
上述主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底盘、密封静环;上述密封静环设置在密封底盘、下法兰、动环和轴构成的环形空间内;
上述辅助密封组件包括密封件;上述密封件设置在波纹管座和上法兰之间;
上述波纹管位于支撑环内;
上述下法兰和密封底盘固连;上述上法兰和波纹管座固连;
上述定位组件用于将波纹管座固定于轴上预装时的位置;
上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块、分半卡环;所述分半卡环与轴抱紧;所述定位块一端固定于上法兰上侧面,其另一端伸入波纹管座外圆周侧面的环形卡槽内;
上述辅助密封组件的密封件为唇形密封和油封挡板;所述油封挡板设置在上法兰上侧面和定位块之间;
上述冲洗设备包括热介质源、设置在支撑环侧壁上的螺纹接头,所述螺纹接头的一端与热介质源相通,另一端与支撑环和波纹管之间的空腔相通;
上述冲洗设备包括热介质源、设置在支撑环侧壁上的两个螺纹接头,所述两个螺纹接头的一端与热介质源相通,另一端与支撑环和波纹管之间的空腔相通;
上述动环座、波纹管座与波纹管焊接形成一体;
上述分半卡环的材质为不锈钢;上述波纹管厚度为S30408钢板制造的0.2mm厚度的双层管,刚度为100N/mm;上述唇形密封圈采用氟橡胶材料或食品级硅胶材料;上述的密封动环与密封静环的材质为无压烧结碳化硅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集装式结构,将所有零组件集成为一体,简化了装配流程,提升了密封安装质量,降低了维护成本;
2.采用高性能碳化硅作为对摩副,摩擦系数低,密封性能好,延长了密封使用寿命;
3.采用波纹管作为补偿元件,提升了密封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4.采用外冲洗结构,外接热源介质的循环冲洗可防止介质结晶;
5.密封腔体中设置的唇形密封可防止灰尘、杂质等进入密封腔污染物料,提升了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密封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波纹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K向视图;
其中:1—密封底盘;2—密封静环;3—密封腔体;4—补偿组件;5—唇形密封;6—定位块;7、9、12、15—螺钉;8—分半卡环;10—垫圈;11—调节螺钉;13—油封挡板;14、16、17—O形密封圈;3-1—下法兰;3-2—上法兰;3-3—支撑环;3-4—螺纹接头;4-1—动环;4-2—动环座;4-3—防转钉;4-4—波纹管;4-5—波纹管座;4-6、4-7—O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6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烷烃脱氢项目高温风机出口再生气管线装置
- 下一篇:汽车空调系统管路扣压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