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01544.3 | 申请日: | 2014-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7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颜国欢;邵命山;涂望明;汤小慷;张学志;张永祯;魏友国;张帆;谢存;周晶晶;林慧贞;王强;巴宁;邵春雨;侯飞;侯良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蔡国 |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雷达 故障诊断 系统 中的 改进型 电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故障诊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在雷达故障诊断中,对雷达的表面残流检测是一种必要的测试,其可以提高雷达的运行精度,同时也能避免雷达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以及提高安全性能。因此,设计一款可以进行表面残流检测的电路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雷达安全性能的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用于对雷达的表面残流进行检测,该电路结构安装于一测试治具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光耦、第一至第三电阻、三极管、霍尔传感器、继电器和控制器;所述光耦的输入端正极与+3.3V电源连接,其输出端发射极接地,其输出端集电极与+5V电源连接,其输出端集电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与其发射极连接,其集电极通过集电极的主线圈后与+12V电源连接,其发射极接地;所述雷达通过继电器的主触点后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霍尔传感器后接地,所述霍尔传感器还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为电磁继电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光耦的导通和关断来实现继电器的闭合和断开,可通过霍尔传感器对雷达是否具有残流进行检测,极大的提高了雷达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改进型电路结构,用于对雷达L的表面残流进行检测,该电路结构安装于一测试治具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路结构包括光耦U1、第一至第三电阻R1-R3、三极管Q1、霍尔传感器H、继电器K1和控制器J;光耦U1的输入端正极与+3.3V电源连接,其输出端发射极接地,其输出端集电极与+5V电源连接,其输出端集电极还通过第一电阻R1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与其发射极连接,其集电极通过集电极K1的主线圈后与+12V电源连接,其发射极接地;雷达L通过继电器K1的主触点后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霍尔传感器H后接地,所述霍尔传感器H还与控制器J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继电器K1为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的工作原理为:给RX信号端输入一个高电平时,光耦U1不导通,+5V电压驱动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1启动,使雷达L通过第三电阻R3后接地,霍尔传感器H同时进行检测,如果控制器J通过霍尔传感器H检测到雷达L的残余电流值过大或超过标准要求时,可发出警报提示。如果控制器J通过霍尔传感器H检测到雷达L的残余电流值符合要求时,雷达L可继续工作。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1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