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利于应力释放的混凝土防渗墙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60389.5 | 申请日: | 2014-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3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利于 应力 释放 混凝土 防渗墙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有利于应力释放的混凝土防渗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常遇到因不同刚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的变形特征的结构之间的连接问题,其中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两个非协调变形结构缝之间的连接具有典型性。目前,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的链接方式主要是将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空间上水平错开,在防渗墙与结构之间设连接板,形成封闭的挡水结构,结构之间设止水连接。对于空间上无法水平错开时,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会使结构发生不协调变形而产生应力集中,且因结构之间充填物的影响而不方便应力释放,进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运行。而当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关系为竖直时,目前,常常是采用水平缝连接,在运行其,常遇到因结构间产生的应力集中而无法释放或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应力释放的混凝土防渗墙连接结构。从而解决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遇到因不同刚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的变形特征的结构之间的连接问题;可有效释放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应力集中。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有利于应力释放的混凝土防渗墙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及与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混凝土防渗墙,所述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用于 连接混凝土防渗墙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断面为两侧竖直,顶部为向混凝土结构内侧凹陷的拱形结构,在凹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混凝土防渗墙之间均设置有结构缝,所述结构缝内充填嵌缝材料,所述凹槽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一道止水铜片。
所述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设置有与凹槽断面形状相匹配的沉降槽,且在沉降槽内布置有钢筋。
所述沉降槽内充填有沥青。
所述沉降槽上部设置有减压孔。
所述拱形结构的角度为50~60°。
所述结构缝的宽度为2cm。
所述减压孔的直径为15~2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处设置为拱形结构,可有效释放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应力集中;同时可通过加热的方式,利用减压孔施加压力,以保持沥青带的密实度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可使结构缝满足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变形要求,而不致防渗墙和混凝土结构因变形问题而遭到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结构,2-减压孔,3-沉降槽,4-钢筋,5-结构缝,6-止水铜片,7-混凝土防渗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有利于应力释放的混凝土防渗墙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1及与混凝土结构1连接的混凝土防渗墙7,所述混凝土结构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混凝土防渗墙7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断面为两侧竖直,顶部为向混凝土结构1内侧凹陷的拱形结构,在凹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混凝土防渗墙7之间均设置有结构缝5,所述结构缝5内充填嵌缝材料,所述凹槽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一道止水铜片6。本技术方案所需材料为常用的材料,易采购,结构简单且施工方便快捷,方便检修。同时通过设置两道铜片止水,克服了传统连接结构只设置有一道止水,当止水由于变形问题出现破坏时,没有任何的补救措施的不足;满足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变形要求,而不致防渗墙和混凝土结构因变形问题而遭到破坏。
所述混凝土防渗墙7与混凝土结构1之间设置有与凹槽断面形状相匹配的沉降槽3,且在沉降槽3内布置有钢筋4。
所述沉降槽3内充填有沥青。在结构沉降变形期,应将沥青加热至软化点以上的温度。
所述沉降槽3上部设置有减压孔2。
所述凹槽的深度等于混凝土防渗墙7与混凝土结构1的连接长度和沉降槽高度的尺寸之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沉降槽3的高度根据计算得沉降值并适当加大确定;拱形结构的角度在50~60°为宜,结构缝5的宽度一般取为2cm;嵌缝材料,一般采用沥青杉木板,也可采用强度较高的弹性材料;止水铜片6的厚度根据挡水水头确定,鼻子尺寸可根据沉降计算结果确定,其他尺寸可按一般要求取值;减压孔2通至结构顶部,减压孔2为圆形结构,其直径建议为15~25cm,间距以有利于压力释放为原则。钢筋4由减压孔引出,方便加热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其工艺使结构缝满足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变形要求,而不致防渗墙和混凝土结构因变形问题而遭到破 坏。可有效释放防渗墙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也可通过加热的方式,必要时利用减压孔施加压力,以保持沥青带的密实度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0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船撞护板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转接座改良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