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电源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30663.7 | 申请日: | 2014-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波;褚富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7/32 | 分类号: | H02J7/32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随身携带时便可进行发电蓄电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在室外,移动电源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当手机、MP4等电子设备电量不足时,可通过移动电源对手机进行充电。现在市面上已经产生了很多的移动电源,通过在室内对移动电源充满电,然后随身携带,以对电量不足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但现有的移动电源大都不能自发电,特别是在在户外的时间较长时,移动电源的自发电功能显得更加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发电功能的移动电源,用于解决在户外时电子产品因电量不足时不能继续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可充电蓄电池,其特征是,还包括壳体、内筒、支撑环、曲柄连杆机构、发电机和滚珠,所述内筒和壳体内外设置并通过若干支撑环固定在一起,所述壳体与内筒之间围成放置蓄电池的存储空腔,所述蓄电池插放固定在支撑环上;
在所述内筒的内腔中设有一曲柄滑块机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的滑块可沿内筒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滑块的自由端与一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一端的第一端盖上,所述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与位于内筒内腔中的发电机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
在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端盖,在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电源输出接口,所述电源输出接口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筒的空腔中设有若干滚珠,若干所述滚珠围成一个圆筒形,所述滑块设置在若干滚珠围成的内腔中并与滚珠接触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盖与壳体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端盖的中心设有一突台,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突台的对应端进行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和内筒均为圆筒形的塑料件,所述支撑环为圆环形的塑料件所述支撑环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接触配合并固连,所述支撑环的内壁与内筒的外壁接触配合并固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分别设有环形的减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可携带在身上或固定在电动车、自行车等移动装置上,移动电源的壳体与运动的物体相对静止,而壳体中的滑块不断的晃动进而带动曲柄不断的转动,进而实现发电功能。弹簧与滑块固定连接,实现滑块的复位,配合运动中的晃动,实现滑块的不断往复移动;特别是在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滑块的往复移动更加明显。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随身携带并且只要人在运动中移动电源便可进行发电,发电效率高,有效解决了在户外时电子产品因电量不足时不能继续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支撑环,12内筒,13存储空腔,2第一端盖,21突台,3第二端盖,31电源输出接口,32突起,4蓄电池,5滚珠,61滑块,62连杆,63曲柄,7发电机,8弹簧,9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支撑环11、内筒12、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电源输出接口31、蓄电池4、滚珠5、滑块61、连杆62、曲柄63、发电机7、弹簧8和导线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壳体1为圆筒形的塑料件,在壳体的内腔中设有一内筒12,内筒为圆筒形的塑料件,内筒与壳体共轴线设置。为固定壳体和内筒,在壳体内壁与内筒外壁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支撑环11,支撑环为圆环形的塑料件,若干支撑环沿壳体的轴向设置。支撑环的另一作用是固定蓄电池4,在每一支撑环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的形状与蓄电池的外形相同,以便于将蓄电池插放在支撑环中。支撑环将壳体与内筒固定在一起的同时,也将壳体与内筒间隔开,使得内筒与壳体之间形成存储空腔13,存储空腔是放置蓄电池的空间,在存储空腔中可放置至少一个蓄电池,该蓄电池就是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06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