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模块及乘用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47174.5 | 申请日: | 2014-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8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 | 分类号: | H01M10/655;H01M10/6555;B60L11/18 |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熊贤卿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块 乘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风冷和加热功能的动力电池模块及乘用车。
背景技术
随着对节能与环保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传统燃油车的电动化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主要核心“三电”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常规的动力电池本身的环境适应性并不能满足整车需求,其在温度过高和过低环境下工作,其性能衰减过快,因此需要设计同时具备冷却和加热功能的电池模块。
当前,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自然冷却、风冷(热)和水冷(热)。但是这三种热管理方法在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的不足之处:
目前国内大部分动力电池采用自然冷却或风冷(热)方式,由于自然冷却对电池发热量要求比较严苛,但同时不能实现加热功能,故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劣化较大,严重影响整车动力性和里程。而现有的风冷电池模块均为在电芯间设计有风道间隙(如1-3mm),使风通过该间隙,从而达成冷却目的,但是由于电芯间需要留出间隙,很难设计加热板以实现加热功能,一般采用导引乘员舱内的空调热风来对电池进行加热,但这种加热的方式效率低,温度一致性差;
而水冷(热)方式虽然可以实现对动力电池的冷却和加热,但由于需要空调系统的冷媒参与制冷和增加电加热水的装置,其成本高,技术难度高,并且存在漏液失效风险大的不足之处,故不利于产业化,现阶段只有少数厂家在使用,应用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块及相应的乘用车,可以同时实现风冷和加热功能,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量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块,其具有风冷和加热功能,包括:
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均两两层叠设置,每一电芯包括电芯本体、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上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相邻电芯之间通过正极耳与负极耳实现串联或并联;
多个设置于相邻两个电芯本体之间的导热片,所述每一导热片与所述两个电芯本体相贴合,且所述导热片的两侧均伸出电芯本体,并至少一侧具有弯折部;
加热板,抵靠于所述多个导热片一侧的弯折部。
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热片的伸出电芯本体的第一侧弯折成直角弯折部,伸出电芯本体后的另一侧经多次弯折形成卷绕状弯折部,所述加热板抵靠于所述多个导热片的直角弯折部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导热片为金属片,其表面具有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导热片的厚度处于0.05-2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加热板内含阻性发热材料。
优选地,所述加热板上设置有外接电源接口,且所述加热板中设置有温度保护开关。
优选地,所述外接电源接口所连接的外接电源为动力电池供电、车载12V蓄电池或车载充电机,所述加热板的加热功率在0.5~5W/cm2之间。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乘用车,所述乘用车采用前述的动力电池模块。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紧凑型结构上可以实现对电池模块的冷却和加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在相邻的电芯之间紧贴有导热片,导热片的两端伸出电芯的两侧,其中一端用于冷却,一端用于加热;加热板紧贴在导热片的直角弯折部的表面,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量产;
本实用新型通过间隔性地设置多个导热片,可以控制冷却和加热时电池模块温度一致性;通过对加热板的材料的选择,以及在加热板中设置有温度保护开关等,可以避免加热时的热失控。同时加热板可选用多种外接电源,提升了电池模块在各种条件下的加热功能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芯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71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热坐垫
- 下一篇:分馏塔下塔液位检测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