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鱼饵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05599.X | 申请日: | 2014-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2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夕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良晨塑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85/01 | 分类号: | A01K85/0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鱼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饵,尤其涉及一种鱼体内可放置香精管的新型鱼饵,属于钓鱼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鱼饵的样式、品种众多;用各种配料混合成的真饵料,具有不同的香味,但饵料松软,入水侵泡后在鱼钩保持的时间较短,需反复挂饵;此外众多使用的就是各种假饵,如各种塑料做成鱼、虾等形状的硬饵、软饵等,这种假饵形象逼真,但不具备特有的香味,对鱼、虾等不具有较强的味觉吸引。因此需一种形象逼真且内部能释放香味的新型鱼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鱼饵。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鱼饵,包括鱼头和鱼体,鱼头和鱼体为一体结构,鱼头和鱼体的交界处设置有一个凹槽;
凹槽内布置有四个间距均等的垫片;凹槽向鱼头的方向倾斜,凹槽的下端和鱼头之间的夹角为15°-35°;
凹槽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通孔,凹槽内的垫片上内置有一个香精管。
通孔的截面为半圆形。
香精管的内部容纳有海绵材质的芯棒;香精管6的直径为0.3-0.6cm。
本实用新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内部放置有可存放香精的香精管,使用时,香精管内的香精可以随鱼饵在水中的运动慢慢释放于水中,以达到引诱的效果,钓鱼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视图。
图3为图2内置香精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头;2、鱼体;3、通孔;4、凹槽;5、垫片;6、香精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鱼头1、鱼体2、通孔3、凹槽4、垫片5和香精管6。
鱼头1和鱼体2为一体结构,鱼头1和鱼体2的交界处设置有一个凹槽4,凹槽4内布置有四个间距均等的垫片5。凹槽4向鱼头1的方向倾斜,凹槽4的下端和鱼头之间的夹角为15°-35°。此倾斜角度有利于香精的外放。凹槽4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通孔3,通孔3的截面为半圆形。凹槽4内的垫片5上内置有一个香精管6,香精管6的内部容纳有海绵材质的芯棒,芯棒用于吸纳香精。香精管6的直径为0.3-0.6cm。图2中的产品结构图,左右对称,左右两部分合起来组成图1中的产品整体。
本实用新型普遍适用于钓鱼淡水鱼和海水鱼,使用效果显著,下面通过具体垂钓过程中的一组数据来证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非常显著:
四种鱼分别为鲈鱼、翘嘴鱼、淡水白鲳和马口鱼,选取的香精分别为:虾腥味、鱼腥味、玉米味和大蒜味,鱼种和香精任意选取。
该实验选取上述的四种鱼各20条(随意选取的体重均为1-8斤),把选取的鱼放于100平米的鱼池内,实验时间为1小时,对于四种鱼中的各20条鱼,测试咬住本实用新型的数量和咬住普通鱼饵的的数量,该实验的实验数据如下:
1、鲈鱼实验:
首先选用普通假饵进行实验(对应鱼腥味香精),20只鲈鱼中咬饵的数量为6只(普通假饵在慢浮过程中有2只咬住普通假饵的,4只咬住普通假饵的是在普通假饵被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占总数的8/20;
其次选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实验,鲈鱼总数中的16只咬住了本实用新型(其中有10只是本实用新型在慢浮过程中咬住的,7只是在本实用新型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咬饵数量占总数的17/20。
2、翘嘴鱼实验:
首先选用普通假饵进行实验(对应虾腥味香精),20只翘嘴鱼中咬饵的数量为6只(普通假饵在慢浮过程中有2只咬住普通假饵的,4只咬住普通假饵的是在普通假饵被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占总数的6/20;
其次选用本实用新型的假饵进行实验,翘嘴鱼总数中的16只咬住了本实用新型(其中有9只是本实用新型在慢浮过程中咬住的,7只是本实用新型在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咬饵数量占总数的16/20。
3、淡水白鲳实验:
首先选用普通假饵进行实验(对应玉米味香精),20只淡水白鲳中咬饵的数量为7只(普通假饵在慢浮过程中有3咬住普通假饵的,4只咬住普通假饵的是在普通假饵被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占总数的7/20;
其次选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实验,淡水白鲳总数中的14只咬住了本实用新型(其中有8只是本实用新型在慢浮过程中咬住的,6只是本实用新型在拖动过程中咬住的),咬饵数量占总数的14/20。
4、马口鱼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良晨塑料有限公司,未经威海良晨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55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颈夹
- 下一篇:用于收集鱼类残饵及排泄物的收集网箱





